EDA與制造相關文章 加州測試自動駕駛汽車大軍又添一員猛將:斯巴魯 最近,獲得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的廠商名單中又多出一員,汽車品牌斯巴魯的制造商日本富士重工,在本月9日取得了加州自動駕駛測試的牌照。 發表于:2/15/2017 2017新能源汽車將會如何發展? 2017年,財政補貼政策仍然是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關注的焦點,整個產業發展對政策仍然有非常強的依賴性。在補貼退坡的大背景下,2017年的補貼政策將會如何調整?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又是一年初始,在告別值得銘記的2016年之后,新能源汽車將在2017年有一個怎樣的發展?這個問題想必是整個產業最為關注的問題。 具體來看,政策、市場、技術都將在2017年成為左右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補貼政策能否合理調整?相關的管理政策如何落地?市場是否能夠保持較高速度增長?核心技術能否繼續取得突破?產業集中度能否得到提升?能否形成一批領軍企業?只有做好這些具體問題的分析和判斷,才能摸清楚2017年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脈絡。 發表于:2/15/2017 汽車技術日再現“黑科技”,隔空操控汽車控制臺技術 不久前的2017CES,有人說手機等電子硬件都不在是關注的焦點,而真正的主角當屬汽車,眾多知名汽車廠商發布了很多新技術。自然,索尼也展示了他們收購SoftKinetic的最新“大法”,隔空操控汽車控制臺技術DepthSense CARlib。所有的操作都沒有接觸到汽車的任何界面或按鈕。真的是通過隔空操控完成的。 發表于:2/15/2017 特斯拉新自動輔助駕駛雷達探測功能顯奇效:主動避免一起交通事故 特斯拉新自動輔助駕駛雷達探測功能顯奇效:主動避免一起交通事故 發表于:2/15/2017 多電壓集成電路的瞬時劑量率輻射效應試驗研究 瞬時劑量率輻射會對集成電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擾動、翻轉、閂鎖甚至燒毀等問題。針對一款具有兩種電源電壓的0.18 μm SRAM電路,利用“強光一號”裝置進行了瞬時γ劑量率輻射試驗,研究了SRAM電路的內核電壓和IO電壓受擾動后的恢復時間,并對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高電源電壓擾動恢復時間優于低電源電壓擾動恢復時間,該發現對多電壓集成電路瞬時劑量率效應的評估和加固具有指導意義。 發表于:2/10/2017 香港倉租貴絕全球!芯動網逆天推出免費元器件專業倉 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土地是公認的稀缺資源,從而催生出了“廚房廁所合二為一”的蝸居房和去年發生火災、足足燒了4天半的迷你倉。 發表于:2/7/2017 誰是臺積電接班人選? 張忠謀年假期間在家中不慎絆倒,顏面有小擦傷,引起各界驚恐,密切關注張忠謀的健康及后續接班規劃,張此刻拋出欽點魏哲家接掌帶領臺灣半導體產業大旗,也被外界視為一種風向球。 發表于:2/6/2017 中國半導體業如何突破美國的步步緊逼? 前幾天,工信部電子司副司長彭紅兵通過《華爾街日報》回應說,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布局,美國沒必要太過緊張,中國不希望與美國發生沖突,畢竟目前許多相關計劃都還在初期擬定階段。 發表于:2/6/2017 四大國產新能源汽車的海外生存狀況揭秘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我們就特別關心海外的“游子”們過得好不好。國產新能源汽車作為我們的“孩子”之一,遠銷海外,不知道這些年它們過得怎么樣? 發表于:2/5/2017 中國半導體的投資60%投向芯片制造 截至2016年9月,在CICIIF批準的100億美元基金中,約60%投向芯片制造,27%投向芯片設計,8%投向封裝與測試,3%投向設備,物料投資則占比為2%。 發表于:2/5/2017 英特爾搶回領先位置 今年底導入7nm 10納米只是過渡,7納米才是主戰場,包含AMD、Nvidia等大客戶此前均曾暗示跳過10納米、直接晉升7納米,而臺積電、三星還要等到2018年才會開始試產7納米制程。 發表于:2/4/2017 十三五期間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政策及目標 觀察十三五規劃期間中央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政策支持,相關法規架構可分為十三五規劃、大基金、中國制造2025、財稅補貼等四大部分。 發表于:2/4/2017 盤點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的十件大事 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的邏輯思維圖是,我有錢→買買買→買不到→自力更生! 發表于:2/4/2017 ADI:汽車電子化進程勢不可擋 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前汽車已經由傳統的機械產品開始向更高層次的機電一體化產品發展。當前發展較為成熟的汽車電子技術主要有ABS、4WS、VDC、TPMS、TVS、CAN通信、X-BY-Wire等新興技術。ADI公司汽車電子事業部大中華區市場總監許智斌先生近日接受了《電子技術應用》的獨家采訪,分析了汽車電子行業的發展和挑戰,介紹了ADI在汽車電子方面的解決方案市場部局,并對ADAS功能部署進行了預測。 發表于:1/17/2017 時評:半導體產業又活過來了 最近三年,全球半導體企業間的并購重組此起彼伏,背后的根本原因是“錢”途黯淡。確實,在摩爾定律的推動下,整個產業技術升級不斷逼近極限,研發成本越來越大,而像“手機”這類的殺手級應用少之又少,大規模生產的結果是單品的價格不斷走低,能夠參與到前沿的企業不斷減少,似乎半導體產業不再是“金礦”了。 發表于:1/11/2017 ?…362363364365366367368369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