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短缺折磨全球及中國新能源汽車等多個涉芯產業已有兩年之久,但近期部分芯片價格暴跌90%、芯片庫存增加、交貨期縮短。部分涉芯企業剛想藉此喘息,汽車制造商和工業設備制造商等所需的芯片卻仍然緊張。全球芯片行業出現了產品短缺與價格暴跌共存的“出著太陽下雨”的罕見情形。
據了解,意法半導體L9369-TR型芯片作為電子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是2021年最緊俏的芯片產品之一。在去年三、四季度,這款芯片的報價一度上漲了100倍、市場報價高達3500元一個,2022年從高位下滑至671元,降價幅度超80%。
中國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引用公開數據表示,集中在消費電子領域,尤其是在面板用芯片、通信用芯片、模擬芯片等眾多大類芯片中,價格降幅都不小。其中,大部分近兩月內跌價超過20%,部分芯片降價超80%。
全球半導體聯盟2020年的一份報告表明,在一個半導體器件到達最終消費者手中之前,半導體的各元件可能需要穿越5萬多公里、跨越70多條國際邊界。美國新澤西州霍博肯漢隆金融系統中心的主任喬治?卡爾霍恩(George Calhoun)說:“僅用供應鏈來表述并不合適,因為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全球性生態系統,該網絡中的一些節點至關重要。”其中一個脆弱的關鍵地區是荷蘭,該國的阿斯麥公司是光刻技術領導者,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極紫外(EUV)光刻機生產商。另一個關鍵地區是中國臺灣,該地區的3家公司生產了全球超過90%的最先進(5納米和7納米)半導體。不過,半導體產業協會(SIA)2021年的一份報告表示,全球化本身并不是壞事。該協會估計美國要實現自給自足的本地半導體供應鏈,需要花10年時間、耗資上萬億美元,且半導體的價格會提高65%。
歷史上,半導體行業經歷過頻繁的周期性需求波動,但是這一次的變化,著實復雜。很多研究人員目前都在撓頭苦思:半導體這一次的疲軟將會是怎樣的一種境況。眼下,在存儲芯片、個人電腦處理器以及其他芯片領域,迅速出現了供大于求,但是與此同時,在汽車芯片、工業芯片等領域,半導體廠商還無法滿足客戶、建立穩定的芯片供應。
這一次的急速疲軟,促使多家美國半導體巨頭削減幾十億美元的資本支出計劃。半導體行業研究企業“VLSI研究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哈奇森(Dan Hutcheson)從1980年代就開始研究芯片行業,屬于資深的半導體觀察家。哈奇森表示,半導體市場這一次的急轉直下,以及各種矛盾的作用力共同施加于市場,這種情況是史無前例的。
在半導體開始供不應求時,疫情使其發展成為一場災難性的風暴。從原材料采購到元件運輸和向客戶配送成品芯片的復雜全球性物流,供應生態系統的每個環節都受到了沖擊。2022年1月,美國商務部發布了一項報告,報告調查了半導體供應鏈中的150多家公司,幾乎包括了所有大型芯片制造商和客戶,如福特、谷歌和威瑞森。報告指出,半導體產品的庫存中位數從2019年的40天下降到了2021年的不到5天,導致這些公司處于弱不禁風的脆弱狀態。
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已與上世紀90年代有巨大的不同,當時是一家企業生產硬盤、存儲器等具體產品,一個國家的數家企業就能撐起整個世界的產品供應。而現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美國、韓國等半導體企業均占據重要位置,歐洲、日本則相對落后。在產品上,也不再是硬盤等單一產品,芯片在數字化、綠色制造、雙碳、信息安全等各個領域均深度介入。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芯片消費市場,如果產品不賣給中國,造價問題就會立刻突出顯現出來,維持半導體技術的更新就非常困難。中國如果在經濟戰略上進行新布局,進一步推行技術革新,最終肯定可以避免日本當年的結局。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