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陸續爆發美中貿易戰、新冠疫情,改變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思維。以往所奉行的[全球化、專業分工]式微,大國政府將半導體視為產業的重中之重,紛紛端出優渥的補助方案延攬世界上頂尖半導體大廠赴當地投資。
從崛起到衰落,再到重新發力,半導體產業在新加坡的戰略規劃下煥發第二春。
對外商和外資的大力吸引
上世紀60年代,恰逢世界電子行業大發展,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電子產業均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
新加坡當局抓住機會,通過提供多樣的優惠政策,說服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電子企業落戶新加坡,為新加坡電子行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新加坡與全球80多個國家/地區擁有廣泛的雙重征稅協定(DTA)網絡,主要好處是:避免雙重征稅;較低的預扣稅;稅收優惠制度。
所有這些都在最大限度地減少控股公司結構的稅收負擔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新加坡的監管框架為外國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沒有外國所有權限制,也沒有外匯管制。
1968年,新加坡就開始涉足半導體行業,當時國家半導體成立了一家組裝和測試工廠,并于1986年成為全球第二個進入半導體代工行業的國家。
在1969年,德州儀器就在新加坡建立了工廠。
1987年,新加坡的特許半導體正式成立,其目的是幫助新加坡成為半導體和計算機部件的全球制造中心。
特許半導體在新加坡擁有6座晶圓廠,包括2005年落成的300mm晶圓產線,其他都是200mm晶圓產線。
在此期間,英飛凌、美光、HP、ST等大廠也紛紛前來新加坡建廠。
除了IC晶圓廠之外,還有多達15家以上的國際IC公司,包括 TI、NEC、Hitachi、AT&T、AMD、Harris、HP等,從1960年代開始在新加坡就設有封裝工廠。
慷慨和長遠的政府投資
1990年代,除特許半導體、UTAC之外,新加坡的半導體企業絕大多數是外資公司,這些企業將芯片設計、制造、封測等相關技術引入新加坡。
為了推動半導體產業的國產化,1991年新加坡成立微電子研究所IME,通過承接政府以及國內外企業的項目,提升新加坡本國的半導體設計生產能力。
為了支持半導體產業,新加坡政府還在1990年代末建立起擁有20億新元的半導體產業發展基金。
2010年的數據顯示,半導體已成為新加坡重要的支柱性產業,占電子制造業58%的份額;
同時,新加坡半導體的產能在全球的比重已從2001年的6.3%上升至2009年11.2%,成為僅次于中國臺灣的亞洲半導體生產中心。
由此讓新加坡成為了全球半導體行業的產業重鎮。
2020年12月,新加坡公布了其國立研究基金會[研究、創新與企業2025計劃]。
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1-2025年間,新加坡政府將維持對研究、創新和企業的投資占該國GDP的比例為1%,即大約250億美元。
具體到半導體方面,例如新加坡的公共研究機構將加強他們在像微機電系統這樣的技術方面的能力;
以支持電子行業抓住新的增長機會,例如在自動駕駛汽車和醫療保健可穿戴設備方面。
近年來,貿易制裁和頻發的黑天鵝事件,給原本穩固的半導體產業鏈帶來了新的波動,推動新加坡再次重拾半導體產業。
從2021年起,就有數家半導體企業在新加坡設立了半導體工廠。
美國半導體制造商Global Foundries于2021年6月宣布計劃投資40億美元在新加坡新建一家半導體工廠。
德國制造商Siltronic同樣在2021年10月破土動工,新的晶圓制造廠為其在新加坡的業務注入了22億美元。
法國的Soitec等其他行業參與者也擴大了在新加坡的業務,該公司投資3.26億美元,計劃到2026年,每年生產100萬片晶圓。
而2022年的4月,全球汽車芯片巨頭安森美Onsemi,將自己在上海部分的全球配送業務遷至新加坡。
產業結構對當地半導體行業的重要影響
長期以來,新加坡堅持制造業比例不低于25%的產業結構,所以造就了半導體產業的輝煌。
這些年來,由于半導體競爭的加劇,利潤的下滑,新加坡開始大力提升戰略性新興服務業比例。
比如IT和金融,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和支持力度大不如前,產業結構比例逐漸下滑。
直到2014年,新加坡電子行業產值再次達到840億新元,不過這一次在整體制造業中的比重僅為28.96%。
此后數年,聯發科、銳迪科、恩智浦、美光、英飛凌等外資陸續加注,星朋金光、UTAC等本土企業相繼賣身、撤離。
2020年,行業產值比重提升至46.3%。在短短幾年時間里,新加坡半導體行業實現了顯著增長。
結尾:
整體來看,新加坡擁有政治穩定、人才素質佳、政府效率高等優勢,并具備水電等完善的基礎建設,因此吸引不少半導體大廠在當地擴大布局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新廠在未來幾年會在全球遍地開花,須留意產能過剩疑慮、成本增加所帶來的挑戰。
部分資料參考:愛集微APP:《新加坡,城市之國的半導體產業因何興旺?》,半導體行業觀察:《起底新加坡半導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