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國內半導體行業人士都在密切關注著國家大基金的動向。現在,我們在此分享最新的國家大基金一期布局以及二期預估的分析。
從國家大基金總裁丁文武近期的講話看,主要有兩點:
1)首期基金主要完成產業布局,二期基金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布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最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繼續填補空白,加快開展光刻機、化學機械研磨設備等核心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的投資布局,保障產業鏈安全。
2)打造一個集成電路產業鏈供應體系,每個環節要與用戶有機地結合起來,尤其是國產裝備、材料等上游產業鏈環節。結合上述一期資金的投向總結來看,大基金二期可能重點向上游設備和材料領域傾斜。
半導體產業大基金一期投資盤點
國家大基金(全稱為“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4 年 9 月,注冊資本 987.20 億元,根據公司 2018 年年報顯示大基金實際出資股東共有 16 家。隨著投資逐步完成,全部出資股東資金已實繳,其中持股比例 5%以上的股東有:國家財政部(36.47%)、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22.29%)、中國煙草總公司(11.14%)、亦莊國投(10.13%)、中國移動(5.06%)、上海國盛集團(5.06%)和武漢金融控股集團(5.06%)。
資料來源:企查查、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其他出資方有 9 家,包括中國電信集團、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大唐電信科技產業控股、華芯投資管理、上海武岳峰浦江股權投資、福建三安集團、北京紫光通信科技集團等。
截至 2018 年底,國家大基金資產總計為 1159.36 億元,負債總計為 4793.87 萬元,凈資產為 1158.88 億元。根據注冊信息,“大基金一期”普通股出資約 987.2 億元,剩余資金來源推測為優先股,其原計劃 2015 年發行優先股 400 億元,根據當前凈資產規模測算通過優先股募集資金不超過 171 億元。
截至 2018 年年底,大基金一期投資基本完畢,根據公開信息投資總金額約 1047 億。在各領域投資的規模和所占比例大概為:IC 設計(205.90 億元,占比 19.7%);集成電路制造(500.14 億元,占比 47.8%);封測業(約 115.52 億元,占比為 11.0%);半導體材料(約14.15 億元,占比為1.4%);半導體設備(12.98 億元,占比為1.2%)、產業生態建設(約 198.58 億元,占比為 19.0%)。
從投資規模比例上來看,半導體設備及材料等產業鏈上游環節投入占比較小,分別約占總投資規模的 1.4%及 1.2%。隨著國家對于整體核心科技自主可控的要求,國內半導體產業鏈長期需要產業升級,預計將是產業資金重點投入的方向。
大基金一期各細分行業投入占比
資料來源:企查查、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大基金一期撬動 5145 億元地方以及社會資金,投資于集成電路行業及相關配套環節。在中央政府“大基金一期”的帶動下,相關的新增社會融資(含股權融資、企業債券、銀行、信托及其他金融機構貸款)約達人民幣 5145 億元,各地方政府和協會等機構也成立了子基金。據大基金管理機構華芯投資表示,按照基金實際出資結構,中央財政資金撬動各類出資放大比例約為 1:19,并且對提升行業投資信心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大基金投資的分布情況來看,大基金季度投資額平均約為50-60 億元,每個季度決定投資項目個數約 4-5 個,其中若個別投資規模較大的投資項目,例如 16Q4 投資長江存儲投資額達到 190 億,則之后 2 個季度投資額呈現明顯下降。
國家大基金秉承“市場化運作、專業化管理”的原則,并運用多種形式對集成電路企業進行投資。國家大基金采取公司制的經營模式,與以往補貼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在其投資過程中,較大比例投入產業基金,并與產業公司主體共同投資,且以公允價值為基準定價等成為主要模式,不再是“市長說了算”,而主要是“市場說了算”。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大基金一期的投資企業形式包括:直接獲取未上市公司股權、投資產業基金股權、建立夾層投資以及獲取上市公司股權等。截至目前,大基金累計投資項目為 71 個,其中直接持有上市公司股權為 17 家,間接持有上市公司及上市公司相關主體的股權為 6 家、投資未上市公司股權為 22 家,投資產業基金類為 26 家。
按性質劃分被投資的企業
資料來源:天眼查、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大基金投資的上市公司投資收益分析
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從二級市場的投資收益來看,大基金入主的上市公司中有 50%的公司取得了正向投資收益。根據數據統計,大基金宣布投資標的為已上市公司約 20 家,從大基金宣布投資日起算至 2019 年 9 月 30 日,約 10 家上市公司獲得了正收益,其中排名第一的為北方華創,投資收益為 241%;持有收益超過 90%以上的約 5 家;剩余 10 家投資收益為負的公司中,約 5家投資收益為-12%~-40%。
半導體產業大基金二期投資展望
大基金二期蓄勢待發,預計規模達 2000 億元,重點將投入設備及材料等上游核心領域。
根據全球半導體觀察報道,9 月 3 日大基金負責人在集成電路零部件峰會上透露,二期基金資金已到位,將于 11 月開始對外投資。據估計,大基金二期 9 月 24 日成立,規模將超過 2000 億元,若按照 1∶3 的撬動比例預估,所撬動的社會資金規模在 6000 億元左右,總計投入資金可達 8000 億元。大基金二期出資結構,預計國資出資金額不低于 1200 億元。
在大基金二期籌資方案總規模 2000 億元中,中央財政直接出資 200-300 億元,國開金融公司出資 300 億元左右,中國煙草總公司出資 200 億元左右,中國移動公司等央企出資 200 億元左右,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出資 200 億元,以上國資背景層面出資不低于 1200 億元。
大基金二期將重點向設備和材料領域傾斜。
在今年 9 月初的半導成電路零部件峰會上,大基金管理人透露了未來大基金投資布局及規劃方向特別強調了:二期基金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布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最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對照《綱要》繼續填補空白,加快開展光刻機、化學機械研磨設備等核心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的投資布局,保障產業鏈安全。
華芯投資講解大基金發展布局及規劃
1
支持龍頭企業做大最強,提升成線能力
首期基金主要完成產業布局,二期基金將對在刻蝕機、薄膜設備、測試設備和清洗設備等領域已布局的企業保持高強度的持續支持,推動龍頭企業做大最強,形成系列化、成套化裝備產品。
對照《綱要》繼續填補空白,加快開展光刻機、化學機械研磨設備等核心設備以及關鍵零部件的投資布局,保障產業鏈安全。
2
產業聚集,抱團發展,組團出海
推動建立專屬的集成電路裝備產業園區,吸引裝備零部件企業集中投資設立研發中心或者產業化基地,實現產業資源和人才的聚集,加強上下游聯系交流,提升研發和產業化配套能力,形成產業聚集的合力。
積極推動國內外資源整合、重組,壯大骨干企業,培育中國大陸“應用材料”或“東電電子”的企業苗子。
3
持續推進國產裝備資料的下游應用
充分發揮基金在全產業鏈布局的優勢,持續推進裝備與集成電路制造、封測企業的協同,加強基金所投企業間的上下游結合,加速裝備從“驗證”到“批量采購”的過程,為本土裝備材料企業爭取更多的市場機會。
督促制造企業提高國產裝備驗證及采購比例,為更多國產設備材料提供工藝驗證條件,擴大采購規模。
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大基金二期的投資將助力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發展。
結合國家 16 項重大科技專項中,排序第二的“02 專項”即《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為 2012 年發布。
“02 專項”目標為開展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成套工藝和材料技術攻關,掌握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開發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具有市場競爭的關鍵產品,批量進入生產線,改變制造裝備、成套工藝和材料依賴進口的局面。分析來看,大基金二期投向以設備為主,材料為輔,從資金面配合助力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發展。
國產設備及材料端自給率低,進口替代空間大。
根據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對國內 42 家主要半導體設備制造商的統計,2018 年國產泛半導體設備銷售額約109億元,自給率約為 15%。由于中國電子專用設備工業協會統計的數據包括 LED、顯示、光伏等設備,實際上集成電路設備國內市場自給率僅有 4%~6%左右。
資料來源:ICMITA,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半導體材料領域國內自給率也同樣較低。
目前國內主要產品為 28nm 工藝節點及以上,自給率預計約 10~20%,14nm及以下產品則為幾乎為零。我國半導體材料目前主要處于中低端領域,高端產品市場主要被歐美日韓臺等少數國際大公司壟斷,例如硅片市場全球前六大海外公司的市場份額達 91%以上,光刻膠全球市場前五大海外公司的市場份額達 82%以上,高純試劑全球市場前六大公司的市場份額達 85%以上,CMP 材料全球市場前七大公司市場份額達 90%。
資料來源:ICMITA,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
考慮大基金二期將更注重裝備及材料領域的布局,相關半導體設備類上市公司有:中微半導體(刻蝕機)、北方華創(氧化爐等)、長川科技(封裝測試設備)、萬業企業(離子注入機等)等公司。
相關半導體材料上述公司有:中環股份(大硅片材料)、強力新材(光刻膠)、容大感光(光刻膠)、有研新材(靶材)、江豐電子(靶材)、阿石創(靶材)、深南電路(IC 載板)、鼎龍股份(拋光片材料)等公司。(以上個股僅做列舉不做推薦)
大基金一期投資全景梳理(一)
大基金一期投資全景梳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