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半導體產業永恒的話題。
最近,關于中國臺灣半導體人才正在被掏空的爭論不絕于耳,起因是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晶圓廠建設進展迅速,但由于美國缺乏具備較高水平和豐富經驗的工程師,該公司正在將島內數百名優秀的晶圓廠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運往美國,這引起了中國臺灣一些半導體從業者的擔憂,他們認為臺積電這種操作會損害島內半導體業的人才根基,如果長此以往下去,會影響中國臺灣半導體業的整體發展。
由于半導體人才在全球各個地區都處于相對缺乏的狀態,因此,一旦出現成規模的流動,就會受到廣泛關注,再加上涉及企業是產業明星臺積電,自然會成為行業熱點。
與早些年相比,近兩年,半導體人才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出現了一些變化,臺積電的這波操作就是典型代表,呈現出與以往截然相反的態勢。
01
半導體人才流向中國大陸
從2014年開始,在政府優惠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提速,但在這個資金和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本土人才匱乏的局面制約了產業發展。因此,本土企業拿著足夠的資金,在全球范圍內搜羅人才,無論是設計類的,還是制造類的,來者不拒。這些外來人才大多源于美國和中國臺灣。
在看到中國大陸半導體業呈現出美好的發展前景后,在2014-2018年,有很多在美國半導體企業工作的工程師,以及中高層管理者選擇回國就業或創業,也正是在那段時間里,中國大陸的IC設計企業數量大幅增加,特別是2016年,同比增長超過100%,震驚業界。
與此同時,從中國臺灣尋求半導體人才成為了大陸企業以資金換技術和時間的重要手段。雖然中國大陸也瞄準了韓國和日本工程師,但由于有共同的語言和文化,大陸企業更青睞中國臺灣工程師。
據臺北招聘公司H&L Management Consultants估計,自2014年中國大陸政府設立半導體“大基金”開始,到2018年,約有1300名中國臺灣工程師跳槽至大陸企業。特別是晶圓廠工程師,尤其受歡迎,大陸本土晶圓大廠提供的高薪、津貼和更高級別的職位極具吸引力。工資大幅上漲,一年有8次免費回家機會,還有一套補貼很高的公寓,對于一位臺灣地區工程師來說,是一份無法拒絕的工作。有人表示,在中國大陸干3年掙的錢,相當于在中國臺灣干10年的,還可以早點退休。
2018年,對于人才流失到中國大陸這一狀況,臺灣地區IC設計公司聯詠科技副董事長兼總裁Steve Wang曾表示,過去兩年,該公司有一小部分員工跳槽到了大陸企業,他承認,中國臺灣公司提供的待遇很難與大陸競爭對手媲美。
即使如此,半導體人才依然供不應求。據統計,到2017年底,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約有40萬名專業人員在工作,遠低于2020年估計所需的約72萬名員工,短短幾年內,這個缺漏很難補上。
02
“逆流”顯現
大概是從2020年開始,半導體人才從美國和中國臺灣向中國大陸輸出的局面悄然改變,這與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貿易限制及其大力投資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的政策有很大關系。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大陸的一些IC設計公司和晶圓廠,因為受到美國規定限制,無法使用美國EDA企業的相關工具,或不能使用臺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的先進制程工藝流片,還有晶圓廠無法購買美國半導體設備廠的先進設備,致使相關產線難以順利運行。這些,都給原本來自中國臺灣,現在中國大陸相關企業工作的工程師造成了很多憂慮,職業發展前景也被蒙上了一層陰影。因此,陸續有工程師和企業中高層管理者離開大陸,重返中國臺灣,形成了一股半導體人才“逆流”。
同時,美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限制政策層層加碼,不久前,涉及到了企業的中高端人才去留問題。在這期間,雖然還是有半導體人才從美國回到中國大陸工作,但這種單向流動的局面有明顯改變,開始有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或技術大牛回到美國尋找工作或創業機會。不久前,在業內鬧得沸沸揚揚的那家因為資金鏈斷裂(無法繼續在一級市場融到資金)而宣告倒閉的IC設計企業,出現這種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兩個合伙創始人之一的技術負責人離開了該公司,回到美國去創業了。
美國的限制政策,以及中國大陸半導體業迎來資本寒冬,在客觀上促進了這股半導體人才“逆流”形成,特別是對于IC設計企業而言,更加明顯。
不止中國大陸,在美國政策的影響下,中國臺灣半導體人才,特別是晶圓廠工程師和技術工人,也開始外流,正像本文開篇所說的,臺積電正在將島內晶圓廠幾百名工程師運往美國新廠,這種情況在中國臺灣半導體發展史上,特別是臺積電公司發展史上十分罕見,對于這種情況引起的爭議,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表示,目前去美國工作的臺積電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只有500人左右,而島內有5萬人,所占比例很小,不用擔心臺灣地區半導體人才會被掏空。劉德音說的沒錯,在可預見的未來幾年內,島內的半導體人才不會被掏空,但是,美國要借助臺積電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發展其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的雄心已經很明顯,而且,臺積電在美國后續建廠的新項目計劃逐個浮出水面。目前,人才流動只是個開始,除非美國重振本土半導體制造業的規劃半途而廢,只要美國堅持做下去,臺灣地區半導體人才持續輸往美國的操作就不會停,隨著美國半導體制造業影響力提升,中國臺灣晶圓代工業在全球的影響力肯定會減弱。
03
全球半導體人才短缺問題待解
無論是前些年半導體人才從美國和中國臺灣流向中國大陸,還是近兩年出現的“逆流”現象,都表明在全球范圍內,半導體人才短缺是個普遍現象。據SEMI統計,全球75%的半導體企業認為缺乏相關人才,截至2022上半年,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已累計宣布價值超過3700億美元的擴張計劃,這意味著芯片企業將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更大規模的招聘。
在美國,來自招聘搜索服務“Indeed”的數據顯示,2022年7月,美國半導體業招聘人數比3年前同期大幅增加64%。據瑞士德科集團旗下獵頭企業阿第克統計,美國2022年半導體技術人員跳槽時的平均年薪比上一年增加18%。為了獲得人才,美國越來越重視產學聯合,例如,賴特州立大學正在啟動一項“英特爾計劃”,不惜調整整個大學的學術計劃,為英特爾提供熟練的技術工人。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提出,要通過該校的德克薩斯電子研究所,與涉及半導體和國防電子領域的企業、國家實驗室和全州13個學術機構合作,以實現“將芯片制造帶回美國”的目標,該項目資金由美國政府推出的“芯片法案”提供。
在韓國,三星電子于近期發放了相當于5個月工資的特別獎金。
在中國臺灣,為了留住人才,以聯發科為代表的芯片大廠為實習生提供了帶薪實習的機會,且薪資水平與正式員工基本持平。據104人力銀行統計,2022年第一季度,臺灣地區半導體人才需求平均每月3.5萬人,年增幅達40%。半導體人才荒凸顯,人才供給數量嚴重不足,企業除了深耕頂大之外的技職學校,也將招聘觸角延伸到東南亞,以及開發女性工程師,甚至從高中開始綁定人才,向文科生招手。
在中國大陸,半導體人才短缺情況更加凸出。不久前,在合肥舉行的世界集成電路大會上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24年,中國大陸半導體業對工程師和技術工人的總需求量將達到789000人,其中,超過40%的人才需求將來自IC設計業,人數約為325200。而截至2021年底,半導體就業總人數為570700人,未來兩三年內,要補上這么大的缺口,難度非常大。
供不應求導致半導體人才薪酬大幅上漲,來自智聯招聘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9個月,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核心職位的平均月薪達到18335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頂尖人才的薪酬增長不低于50%。
面對人才短缺,中央政府相關部門在原來13大學科基礎上增加了交叉學科類別,同時,將原屬于“電子科學與技術”下二級學科的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設置為一級學科。
高校層面,南京在2020年牽頭創建了中國大陸第一所集成電路大學,用于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2021年4月,清華大學成立了集成電路學院;電子科技大學也獲批承擔“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項目。目前,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內的8所國內一流大學已獲批建設集成電路學院,從產學研協同方向開始破局。
同時,中國大陸半導體企業也在積極為產教融合提供實踐場景,助力高校培養更多專業人才,例如,中微半導體聯合中國科技大學創立了中微半導體集成電路英才班計劃,中芯國際聯合深圳技術大學成立了集成電路學院。
總之,面對愈加凸顯的人才短缺問題,全球半導體業幾大重點地區都在采取綜合措施,在培養新人和吸引市場現有人才方面下大力氣,以期在新競爭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