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集成電路產業企業來說,技術永遠是第一競爭力。技術來自于人,從全球范圍內來看,技術專家在頂尖的半導體公司之間流動已經屢見不鮮。隨著集成電路企業數量高速增長,產業人才的供給出現了較大缺口,《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發展報告(2020-2021年版)》顯示,預計2023年我國集成電路人才缺口將會達到20萬人。
行業人才缺口變大,集成電路原本的“招人才”變成了“搶人才”,對于高端人才,集成電路企業展現出“不惜血本”的架勢,整個行業薪資水平水漲船高。這樣的行業現狀讓高校與企業都意識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行業人才不足的問題,需要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
北京郵電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執行院長張杰在接受ICVIEWS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教育部積極采取政策措施,推動企業需求導向的高端人才培養模式,鼓勵高校加快培養各行業緊缺的高層次人才。針對集成電路領域崗位需求規模持續增加但是人才供給匱乏、高校培養方式與企業實際相對脫節的現狀,如何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由高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形成導學團隊,培養能夠承擔工程研發任務和適應企業發展需求的優秀人才,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為了讓重點的環節得到發展,國家推動高校設立集成電路學院,將集成電路設置為一級學科,進一步加強高校在集成電路領域的基礎研究。集成電路學科升為一級學科后,最直接的影響是集成電路專業將會有專門的學科建設經費;同時按照整體規劃屬于交叉學科,貼近產業。假以時日,集成電路的學科體系完善成熟后,學科的建設目標會更明確,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集成電路產業。
企業、高校同發力,響應國家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共同探索一條適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道路,培育出產業急需的人才。高校培養具備行業基礎知識的新人,結合自身的優勢學科,補充集成電路產業前沿難題時的攻堅力量。企業讓學術研究落地,同時將產業需求反饋到學術界。為了讓兩者的配合更具效率,企業和高校也都意識到要加強彼此的合作。
北郵是首批入選新增“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名單的18所高校之一,已成立了集成電路學院,設立了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張杰介紹,北郵集成電路學院結合自身優勢和產業需要,立足電子信息科技人才培養,重點解決通信電子領域的芯片“卡脖子”的關鍵技術。
提到產教融合,張杰以華為公司為例,介紹了北郵和通信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深入合作。2020年學校與華為公司共建“北郵-華為學院”,作為ICT領域一流高校和一流企業的強強聯合。該學院組建“北郵-華為”實驗班,加強資源協同,強化優勢互補,通過建設前沿聯合課程、持續探索挑戰課題、穩定的校企雙導師隊伍與國際化培養平臺,推動產教融合深度發展,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培養引領和支撐中國特色先進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發展的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目前學校正積極與國內集成電路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共同推動本領域產教融合。
在產學研合作方面,大企業有資金、號召力等方面的優勢,但這部分企業能夠覆蓋的項目有限且門檻更高,這時候就需要中小企業結合自身特點進行補充。加特蘭微電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EO陳嘉澍博士對ICVIEWS記者表示:“中小企業與高校合作方面仍有一定門檻,因為與一所高校合作辦一個聯合實驗室對于中小企業是一個較大的投入。”因此,中小企業會選擇其他方式“迂回”地接觸高校。
對于擁有技術突破的加特蘭來說,技術的獨特性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力,但也讓公司的人才培養成為一項挑戰。加特蘭的產品需要將射頻、模擬、數字進行整合,關注的專業領域有較多維度,比如射頻毫米波、高速模擬、信號處理、算法,還有數字設計等等。其中一些領域的人才在國內非常匱乏,特別是毫米波整個產業處于剛起步階段,做CMOS毫米波的人才在國內更是屈指可數。加特蘭只能從高校挑選一些有一定相關科研背景、有一定潛力的年輕人才,通過企業內部的培訓,成為符合公司需求的專業人才。
為了拓寬接觸人才的渠道,今年加特蘭就選擇了通過全國大學生集成電路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集創賽”)與更多高校產生聯系。陳嘉澍博士表示公司總部位于上海,過去與周邊地區的高校聯系更密切。這次通過參加集創賽,加特蘭連接到了其他地區的高校師生,也讓更多的高校師生了解加特蘭。他也特別提到:“很高興,有這么多團隊這么多學生來參與集成電路的創新創業的這個比賽。十年前,這基本上不可想象,因為根本沒有這么多人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正如社會評論,在中國從事集成電路產業相關工作是很榮耀的一件事情,大家愿意積極參與進來。
采訪過程中,陳博士還提到,除了為企業輸入應用人才,高校研究本身基礎研究也很重要,因為可以從比較寬、比較廣的維度去做。雖然要形成真正有核心價值的技術可能很難,但這些成果非常寶貴。陳博士這番話再次強調了高校基礎教育的重要性。
企業需要高校的人才,高校的研究也離不開企業。雖然高校以研究見長,但生產條件相對薄弱。對此,張杰呼吁推動面向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的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形成產學研完善的服務鏈,讓更多由學生設計的IC作品能夠真正變成芯片和對接市場,這樣既有益于人才的培養也能加速高校研究成果的商業化進而讓行業百花齊放。
集成電路是一個產業發展快、鏈條長、覆蓋面寬的產業,相對于十年前,集成電路已經不那么“冷門”,校企互動也越來越接地氣。可以相信:只要更多的人愿意投身到集成電路產業中,再加持校企合作的深化推進、合力攻堅,中國的集成電路就一定有希望。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