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消息,日前中芯國際發布了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就當前全球半導體環境展開了探討。
今年以來,中芯國際部分廠區所在城市先后經歷了疫情。面對考驗,公司全力以赴,貫徹落實各項防控措施,一方面防疫抗疫,為員工筑起一道安全屏障;保生產,全力保障客戶需求。
據了解,自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全球集成電路行業的發展嚴重受阻,在消費電子需求疲軟的同時,新能源汽車、顯示面板和工業領域的需求增長,則導致了半導體制造產能結構性緊缺在短期內的加劇。
其中,因為天津 8 寸晶圓廠占公司整體產能不大,且當時封控時間不到兩個星期,產能影響不大,后續可通過增量市場抹平影響,所以中芯國際位于天津的晶圓制造廠受一季度影響較小。
二季度疫情中,受影響較大的是中芯國際位于上海的晶圓制造廠,不過,由于疫情還未結束,因此無法對影響作出確切判斷。中芯國際表示,疫情對整個產業長鏈是有較大影響的,比如后端的封裝測試和運輸,具體影響要等到二季度結束或上海疫情完全結束后,才能給出確切答復。
今年一季度,中芯國際實現營業收入118.54億元,同比增長62.6%;實現凈利潤28.43億元,同比增長175.5%;扣非后凈利潤25.98億元,同比增長283%。
中芯國際手機類收入大減
值得注意的是,按收入構成看,中芯國際應用于智能手機的晶圓收入,較去年四季度及去年一季度均有所下降,智能家居和其他類別占比上升,其中,一季度中芯國際的智能手機類收入為28.7%,環比減少2.5%,智能家居、消費電子分別貢獻13.8%和23.1%,其他應用收入為34.4%。對此,趙海軍介紹,這符合公司對市場需求判斷及產能分配的部署。
中芯國際認為,智能手機、消費品等領域已經出現供應過剩等問題,有些客戶有 5 個月左右的庫存,目前中芯國際已經調整了這一領域的產能。
中芯國際CEO趙海軍認為,行業已經從全面緊缺轉向結構性緊缺轉移,消費電子、手機等存量市場已經進入去庫存階段,而高端互聯網、新能源汽車、顯示和工業領域等增量市場尚未有足夠的產能,公司推出新產品、工藝平臺都會堅定鎖定存量,開闊增量的策略方向。
下游市場的需求變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進入2022年,由于下游消費電子需求不振,砍單消息時有傳出。
昨日下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了《2022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運行分析報告》,結果顯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需求減弱,銷量較前季度存在明顯下滑。
根據信通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2022年3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150萬部,同比下降達到40.5%。其中,5G手機出貨量為1620萬部,占總出貨總量的75.4%。今年第一季度,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6934.6萬部,同比下降達到29.2%。
知名調研機構CINNO Research發布的數據也再次證實了,全球手機出貨量正在減少,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約為7439萬部,較去年同期下滑14.4%;從3月月度數據來看,中國大陸市場智能手機銷量約為2004萬部,同比下滑高達24.7%,相比2月環比下滑幅度也高達14.6%,同環比雙萎縮的局面再度延續。
而影響手機銷量的因素不僅僅是因為疫情所致,在疫情之外,俄烏戰爭對手機市況的沖擊也不小。尤其是國內手機大廠都少掉了來自俄羅斯市場的營收,今年智能手機可能會減少 2 億部,且主要都是減少中國品牌手機的數量。
不過,手機周邊零件如電源管理芯片、快充、WiFi 6 等仍是非常緊缺,部分手機零件因為買氣低迷因素,很多高價產品賣不動,出現降規格的現象。另外,PC 也增加不少電源管理芯片的需求,WiFi 6 芯片也開始跨足筆記型電腦市場,在工業、新能源等領城,MCU、WiFi6、電源管理等產能供應也存在巨大缺口。
值得注意的是,在調研報告中,中芯國際還透露了此前披露的50億美金推進老廠擴建及三個新廠項目進度,中芯國際CEO趙海軍介紹,“現在是全世界產業鏈供應都比較緊張,延期和疫情關系比較少,主要還是供應商交貨推遲,一推遲就幾個月,還有海運和空運航班比較少。”
針對當前多家晶圓代工企業集體漲價,中芯國際表示,由于之前很多原物料都是去年采購的,但從第二、三季開始采用新進貨的材料會明顯反應漲價,加上新產能的機臺設備折舊偏高,以及疫情影響、推遲維護等因素,預計公司第二季毛利率會稍微下來。
關于漲價方面,各家半導體廠漲價的原因或許都不太一樣。趙海軍指出,中芯國際的原則是與客戶友好協商,并考慮到長遠的戰略合作和共贏。“因為我們是一個產能增長很快的公司,所以中芯國際想長久地與有發展潛力的客戶合作,因此我們會通過與客戶協商來解決漲價問題,最終實現長遠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