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從2月25日至今,俄烏沖突持續升級,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我們認為,俄烏沖突持續升級將從短、中、長三個方面影響半導體產業鏈。
一、短期來看,上游部分材料價格將受到一定波動。
烏克蘭為氖、氬、氪、氙等半導體氣體供應大國。其氖氣的全球供應份額達70%,而氪氣和氙氣的全球供應份額分別達到40%和30%;美國更是超過90%的半導體級氖氣供應都來自烏克蘭。以上氣體均為半導體光刻工藝中的主要氣體材料。
俄羅斯為鈀的主要出口國之一。據Techcet估計,美國大約有35%的鈀來自俄羅斯。鈀在半導體中被用于傳感器和存儲器的制造,并作為一些封裝技術的電鍍材料。在銅線鍵合技術中,為防止銅線氧化,會給銅表面鍍一層惰性金屬鈀。
俄烏沖突持續,加上囤積居奇等因素,短期內使得部分半導體材料價格上升。如果沖突持續升溫,存在原材料斷供的風險。
晶圓廠已做好應對長期需求的相關準備。臺積電、三星和格芯等廠商表示,由于材料庫存較為充足或受益于材料多元化供應,俄烏沖突對芯片生產無直接影響。同時,氖氣等電子氣體總需求量不大,其價格波動不會對晶圓制造成本產生特別明顯的影響。
二、中期來看,下游消費電子領域將受到一定影響
俄羅斯在普通民用消費電子產品上的工藝水平和產量不高,以進口為主。俄羅斯21年智能手機出貨量占全球2%;其第一大供應商是三星,俄羅斯手機銷量占三星21年總銷量的3.7%,第二大手機供應商為小米。目前三星已停止向俄羅斯供應智能手機。烏克蘭20年手機出貨量690萬臺,占比較小,僅占全球0.5%。
俄烏沖突長期持續,下游需求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不少歐美供應商宣布停止對俄羅斯供貨,俄羅斯也面臨尋找其他供應商來解決需求缺口的問題。
三、長期來看,對俄制裁刺激各國重視芯片產業鏈安全
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對俄羅斯采取了一系列的芯片制裁行動。AMD、英特爾、臺積電等芯片企業紛紛宣布對俄斷供。
對俄的制裁表明各國需重視芯片產業鏈安全,做到關鍵環節安全可控。
我們認為國產化來到了深水區:
1)半導體設備:將在2022年實現1-10的放量,優先關注成熟工藝國產化設備(130/90/65/40/28nm)。
2)芯片材料:將在設備后,接力進行0-1的突破,優先推薦黃光區材料和具備材料上游制備能力的相關公司。
3)EDA/IP:將登陸資本市場,成為底層硬科技的全新品類。
4)設備零部件:國產化的縱向推進使得產業地位凸顯,板塊將迎來歷史級的發展窗口。
風險提示:
1)疫情反復的風險;
2)供應鏈短缺恢復不及預期;
3)下游需求不及預期;
4)沖突持續擴大的風險;
5)國產替代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