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半導體行業持續受到缺芯危機的影響,上半年行業內積極囤貨,供不應求態勢明顯。下半年景氣上行,市場需求持續走高。作為我國投資風向標,下半年時間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二期(以下簡稱“大基金二期”)投資了9個半導體項目,累計投資金額超過65億元。
與此同時,頭部晶圓廠已對2022年產品漲價,國內國外半導體公司紛紛擴產,半導體行業迎來量價齊升局面。此外,芯片緊缺危機也倒逼我國半導體行業自強,國產替代趨勢明顯提升。
大基金二期投資加速:5個月落地9單項目
11月12日,中芯國際在港交所發布公告,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海臨微訂立臨港合資協議以共同成立臨港合資公司。臨港合資公司的注冊資本為55億美元,中芯控股、國家集成電路基金II和海臨微各自同意出資36.55億美元、9.22億美元和9.23億美元,分別占臨港合資公司注冊資本66.45%、16.77%和16.78%。公告顯示,該臨港合資公司的業務范圍包括生產12吋集成電路晶圓及集成電路封裝系列;技術測試;集成電路相關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及設計服務;銷售自產產品。
11月5日,華天科技披露定增結果,公司以10.98元/股的價格定增募資51億元,大基金二期獲配11.3億元。華天科技表示,本次定增募資擬用于集成電路多芯片封裝擴大規模項目、高密度系統級集成電路封裝測試擴大規模項目、TSV及FC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化項目、存儲及射頻類集成電路封測產業化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11月3日,北方華創披露,其以304元/股的價格,定增募資85億元,大基金二期獲配493.42萬股,獲配金額約15億元。募集資金主要用于半導體裝備產業化基地擴產項目(四期)、高端半導體裝備研發項目、高精密電子元器件產業化基地擴產項目(三期)等項目。
下半年以來,大基金二期加快了投資步伐。全球半導體觀察根據公開信息統計,自7月份以來,大基金二期投資了9個半導體項目,涉及的公司為臨港合資公司、中微公司、南大光電、佰維存儲、至純科技、上揚軟件、北方華創、華天科技、格科微。而在上半年,大基金二期僅僅落地了一單投資,即出資16.5億元與華潤微的子公司合資成立潤西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
由大基金二期的投資方向和力度可以看出,大基金對半導體產業投資加速,投資細分領域從注重IC制造轉變為注重國產設備、材料等上游產業環節。其對于華天科技、北方華創的大額定增,顯示了大基金對半導體產業長期景氣度的看好和信心,也是對國產平替的助力。
半導體行業內量價齊升局面顯現
受到芯片緊缺影響,2021年全球頭部晶圓代工廠紛紛滿載,臺積電今年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562.6億新臺幣,同比增長13.8%,環比增長16.3%,盈利水平持續提升。此外,頭部晶圓廠已對2022年產品漲價,全球半導體公司紛紛擴產,且做出了較為長期的量產計劃,半導體行業迎來量價齊升局面。
晶圓代工龍頭企業中芯國際11月發布三季度報告顯示,中芯國際銷售收入為92.81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增加21.5%。中芯國際方表示,結合公司前三季度的業績和四季度指引,中芯國際全年銷售收入增長目標進一步上調到 39%左右,毛利率目標維持在 30%左右。日前,中芯發布消息稱正在加大芯片生產力度進行擴產。
近日,中芯國際規劃建設產能為10萬片/月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項目,聚焦于提供28nm及以上技術節點的晶圓廠。此外,中芯深圳將開展項目的發展和營運,重點生產28nm及以上的集成電路并提供技術服務,旨在實現最終每月約40,000片12英寸晶圓的產能,預期將于2022年開始生產。
與此同時,北京君正、華天科技、北方華創、立昂微、士蘭微、至純科技、江豐電子等多家A股公司也紛紛有計劃擴張產能。
總體而言,我國半導體行業在此次芯片緊缺危機中,迎來了自身成長帶來的機遇窗口期。業界認為,芯片緊缺環境給國內那些有產品通過驗證、具備供應能力的公司帶來更多的試錯機會。以中芯國際為代表的國內晶圓廠大量擴產,更多的國產半導體設備、材料正在加快通過晶圓廠驗證,快速獲取市場訂單。因此,國產半導體行業有望在未來3至5年內實現快速的業績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多家廠家取得了從0到1的突破。其中:晶芯半導體正在建設四條12英寸再生晶圓產線,總月產能為40萬片,并于今年6月建成了第一條產線,計劃明年上半年達到10萬片月產能;富樂德于2020年10月完成了一座12英寸再生晶圓廠的建設,年產能達到180萬片。而至純科技作為中國大陸半導體清洗設備頭部供應商,建立了一條12英寸回收晶圓生產線,月產能為14萬片。有消息稱,該公司于2021年7月開始生產12英寸回收晶片,初始產能已全部被預訂。
總結
總體而言,我國半導體國產化的替代進度不斷加快,今年半導體行業面臨巨大的機遇與挑戰,各大代工廠紛紛擴產的同時,我國半導體行業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