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海外對中國半導體產業不斷加大的封鎖力度,讓國內意識到了集成電路領域的嚴峻形勢。
雖然在芯片產能上國內占據一定的優勢,但在芯片產業鏈上游的核心設備以及原材料上,中國企業仍然高度依賴進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芯片被壟斷的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還面臨集成電路專業人才短缺的難題。
多年來,出自國內頂尖高校的人才有許多都前往海外深造,并順勢留在了國外。這種為他人做嫁衣的感覺著實令人心梗,當然,也不乏在海外學習后回國報效社會的人才。
清華博士回國創業
例如盛美半導體的創始人王暉,畢業于清華大學,曾前往日本留學,并學習過精密工學等理論知識以及技術。
隨后,王暉又前往美國繼續深造,開始對半導體設備展開研究。
得益于起步早且有技術基礎,早在1998年美國企業IBM便推出了全球第一個采用銅金屬材料的微處理器。
同年,王暉看到了這其中的商機,所以當機立斷,聯系了一群清華大學的校友在美國硅谷成立了盛美半導體設備公司。
成立之初,王暉帶領盛美半導體一直在美國硅谷韜光養晦,直到2005年,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逐漸向中國轉移的大背景下,盛美半導體作為重點企業被上海引進回國。
有了上海市政府的支持,王暉又在上海投資成立了盛美上海的前身,盛美半導體。
該公司的主營業務與當年王暉在美國成立的盛美一致,都是進行半導體專用設備的研發。
時至今日,盛美半導體已經在半導體設備領域發展了十多年的時間,在這期間,盛美半導體憑借出眾的研發能力以及產品實力,一步步成為中國半導體設備行業的龍頭企業。
半導體設備龍頭誕生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7年,盛美半導體便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彼時,盛美半導體是國內第一家赴美上市的半導體設備公司。
而在2021年的11月18日,盛美半導體又分拆出盛美上海,登陸上交所科創板。
在上市當天,盛美上海股價一度上漲66%,總市值超過560億元。
需要注意的是,盛美不僅同時登陸美股和A股,而且其盈利能力也在逐漸提升。
根據招股書數據顯示,在2018年至2020年,盛美上海營業收入分別為5.5億、7.57億和10.1億元。
盛美上海的能力不單單體現在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穩步增長上,還體現在旗下產品的競爭力上。
據悉,早在2008年,盛美上海便成功掌握了SAPS(空間交變相位移)兆聲波清洗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并且解決了一項半導體清洗設備行業的世界性難題。
基于此,盛美上海順利打入了韓國巨頭SK海力士的供應鏈體系,成功以國產高端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的身份,突破了韓國市場。
在半導體清洗設備方面,盛美上海可以說是中國大陸為數不多的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供應商。
按照該公司的計劃,預計在2022年可以實現對清洗設備市場80%的覆蓋,有望成為全球產品線最全面的供應商之一。
而且,在盛美上海的推動下,半導體清洗設備環節也成為了國產化率最高的半導體設備產業。
據亞化咨詢《中國半導體晶圓廠設備國產化季度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20年清洗設備國產化率達到了20%。
國產替代勢在必行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國內已經掀起一股“國產替代”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推動下,盛美上海將基于自身實力,繼續推動半導體清洗設備國產化進程。
與此同時,等待著盛美上海的也是一個更大的舞臺。根據知名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統計數據顯示,受全球半導體行業下游需求旺盛的影響,清洗設備市場規模在2021年將達到39.18億美元,預計2025年超過40億美元。
雖然清洗設備市場規模,在整個晶圓制造設備領域的占比只有6%左右,但這6%卻至關重要,更是直接關乎芯片的良品率。
所以,筆者認為,在這個國產化率較高的半導體設備細分賽道,中國企業應該趁熱打鐵,盡可能掌握更多的行業話語權,從而推動整個本土化芯片產業鏈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