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芯國際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其中,營收和毛利創下新高。期內,中芯國際營收為14.15億美元,同比增加30.7%;歸母凈利潤為3.21億美元,同比增長25.3%;毛利為4.68億美元,同比增加78.6%。
在11月12日的業績溝通會上,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表示,來年產能仍供不應求,當前半導體產業轉移,企業希望在地生產,同時因為產能不足,一些企業不得不找新的晶圓代工廠,都希望到中芯來驗證產品。
他也坦言,由于準證審批時間、供應商交貨、疫情等因素影響,設備到廠時間有所延后。不過,面對高漲的需求,中芯國際認為行業景氣度向好,將今年全年銷售收入增長目標上調到39%左右,毛利率目標維持在30%左右。
近兩年來,全球的晶圓代工廠都在擴大成熟產能,中芯國際也分別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建設或擴大新制造基地,趙海軍介紹道,隨著北京、上海和深圳新工廠的落地,未來中芯國際新增產能數量是24萬片/月(12英寸晶圓),對比原有的12萬片/月產能,增加了2倍。同時,由于MCU、LCD驅動等不同芯片對產線要求不一樣,因此新的工廠會針對某一種特殊的技術要求來建設,不同產品在對應的工廠生產,從而提高產能利用率。
根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在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出現芯片荒的同時,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衍生的各項漲價效應,推升前十大晶圓代工業者產值在2020及2021年連續兩年皆出現超越20%的年增率,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展望2022年,在臺積電為首的漲價潮帶動下,預期明年晶圓代工產值將達1176.9億美元,年增13.3%。
集邦也指出,在歷經連續兩年的芯片荒后,各大晶圓代工廠宣布擴建的產能將陸續在2022年開出,且新增產能集中在40nm及28nm制程,預計現階段極為緊張的芯片供應將稍為緩解。
而當前終端需求出現分化的現象,因此業界也擔心手機等終端產品的波動影響上游,乃至出現過剩的擔憂。趙海軍表示,從中芯產品構成看,比如智能手機產品占31%左右,但是手機客戶體量卻很大,“傳音等多家手機廠商,都希望有一定的量在中國在地生產,中芯國際來做一定的保證,現在手機的比例還遠遠不夠,還要增強。同時,在電源、快充等產品上,幾乎只有中芯國際在代工業里不斷擴展8英寸,也不會出現供過于求或需求消失。另外,我們40nm、28nm的wifi等產品來年還有大量的需求。”
談及接下來營收的新增長點,趙海軍主要提及了手機、電動車、面板、IoT四大方向。“終端整機市場,手機發展趨勢從4G到5G,硅含量有40%-50%的增加;電動汽車未來兩年的需求在快速增長;顯示面板領域,目前接近70%的產能在中國大陸,需求也在變大;萬物互聯IoT產品方面,wifi、藍牙、存儲器的量都非常大。”
對于當前火熱的汽車電子領域,中芯國際也在慢慢增加比例,趙海軍說道:“電動汽車產品周期非常長,現在主要是IDM公司生產,晶圓代工廠大概只有25%左右用于汽車,中芯國際也有,但是現在占比還小,要慢慢來,是長期目標,現在大家都在圍繞新能源車做產品驗證。”
根據業界估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在2025年實現600萬輛左右,而每個電動車IC比傳統燃油車增加4-5倍的量,屆時或出現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