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全球半導體產能不足的問題正愈演愈烈,直到現在,這一風波至今還沒有散去,按照大佬們的說法,可能缺貨在持續到2023年去了。
另外像美國、韓國、日本、歐盟等國都唯恐這一波浪潮在未來重演,紛紛加大了對自家的芯片產業的投資。
而作為國內芯片代工的龍頭,中芯國際分別在上海、天津和深圳等地均有晶圓廠,同時也在積極擴產成熟工藝。按照官方說法,其成熟制程到今年底產能將持續滿載,而新增產能主要在下半年形成。
很多人認為,隨著這一波產能擴張,以及缺貨大潮的背景之下,中芯國際有望迎來黃金發展周期,進而成長為代工巨頭。
說真的,這波缺貨潮以及產能擴張,對于中芯國際而言,確實是迎來了黃金發展周期,但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目前也有兩大困難,這也影響了中芯國際的發展。
一是先進工藝占比低,并且向先進工藝發展,遇到了困難。先進工藝占比低,這個是有數字可以說明的,從2020年的情況來看,14/28nm的營收占比僅為9%,主要靠180nm,55/65nm賺錢,而2021年一季度,14/28nm占比僅為6.9%。先進工藝占比低,意味著利潤率低,競爭力相對較弱。
與此同時,先進工藝的設備也買不到,之前已經開始卡10nm及以下的設備進口了,近日更是傳出可能連28nm都要卡,這就是很大的困難。
二是國內客戶占比不高,按照一季度的數據,中芯國際的營收中有45%的客戶來自于海外。國內(含臺灣)用戶占比不到55%。
可能很多人認為賺外國人的錢不是更牛么?但是要知道中國芯片市場對于成熟工藝是有巨大的需求的,國內的產能都供不應求,為何偏偏國內的營收占比卻比較低?這一定程度上說明國內客戶很多時候,更愿意將訂單給海外代工廠,而不是給中芯國際。
事實上這個現象,從14/28nm占比不到10%就能夠看出來, 國內需求量這么大,急需要代工廠商的產能,但偏偏中芯國際14/28nm的占比卻低,這其實是一個不太正常的比例。
所以理性的分析起來,中芯國際必須要解決這兩大問題,一是提高成熟工藝的營收占比,提高利潤率,另外就是獲得更多的國內客戶認可,才能夠在接下來的時間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否則就只能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