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日經中文網的報道,截止到7月5日,2020年中國半導體企業的融資額約1440億元人民幣,換算成日元已達到約2.2萬億日元,僅半年時間就達到2019年全年的2.2倍。而這場投資的主角就是大基金和2019年新成立的科創板,兩者共同加速提高國產半導體的自給能力。
在科創板方面,芯三板此前統計過今年上半年登錄科創板或者已經受理的半導體企業,截止6月2號,總共20家企業募集資金達到402.37億,其中中芯國際募集資金就達到200億。
在中芯國際正式登陸科創板之時,大基金二期等209家機構參與中芯國際的配售,大基金獲配35.175億元,此外聚辰股份、至純科技、韋爾股份、匯頂科技、滬硅產業子公司上海新昇、江豐電子、全志科技、上海新陽、中微半導體設備(上海)、瀾起投資、安集微電子(上海)等,通過參與投資青島聚源芯星股權投資合伙企業(獲配22.24億元),分別投資1億元、1億元、2億元、2億元、2億元、1億元、1億元、3億元、3億元、2億元、1億元,間接參與了中芯國際在科創板戰略配售。
3500億的投資
中芯國際將2020年的資本開支上調至43億美元,較2019年的實際支出提升了111.6%;華虹半導體也將資本開支增加至15.5億美元,同比增加68.1%。除了這兩家龍頭之外,國內目前仍在產能爬坡中的Fab廠、在建的Fab廠各有10余家,規劃中的Fab廠約有7家,未來5年總投資超過5000億元。
通常一個半導體工廠的投資中,晶圓制造設備要占總額的60%~70%,中芯國際的12英寸芯片SN1項目的總投資額為90.59億美元,其中生產設備購置及安裝費達73.30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80.9%。且這種趨勢隨著制程越來越先進,設備投資呈指數級上升趨勢。 根據IBS統計,5nm產線的設備投資高達數百億美元,是16/14nm產線投資的兩倍以上, 是28nm的四倍左右。
以目前的在家的Fab廠來看,5000億的總投資中設備所占的比例至少在70%左右,約為3500億。
據中國國際招標網日前披露,長江存儲發布新一輪(第41批)國際招標公告,包括封裝級高并行度芯片分選機、高速芯片測試機等產品,根據華創證券統計,長江存儲已累計采購1362臺工藝設備,正在招標430臺工藝設備,總采購1792臺工藝設備。此外,近期還有200多臺設備采購計劃,主要包括CVD、刻蝕、量測、去膠設備等。此外,長江存儲二期項目的開工,也將給國產設備帶來市場機遇。
國產替代加速
2019年以來,設備廠商國產替代加速,在全球設備市場中國占比持續提高, 中微、北方華創在設備領域持續放量,武漢精鴻檢測設備落地、上海精測膜厚設備突破。根據長江存儲一季度的訂單,各品類出貨量占比程度看,刻蝕(中微 26%、北方華創 9%)、薄膜(北方華創 16%、沈陽拓荊 5%)、清洗(盛美 19%)、熱處理(北方華創 35%),國產替代比率已經實現較大提升。
此外,目前各類半導體項目在全國各地上馬,盛美半導體此前就在臨港新片區成立了盛帷半導體設備(上海)有限公司,專門負責實施“盛美半導體設備研發與制造中心”項目。
而國外半導體巨頭也參與到國產替代的浪潮中,此前有消息傳出,應用材料也有可能在臨港區建設合資工廠,目的是預防美國出口管制政策影響其在中國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