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存儲芯片企業鎂光公布的2019財年業績顯示營收同比大跌超過兩成,此前全球最大手機芯片企業高通公布的今年第三財季的業績顯示營收同比下滑13%,模擬芯片龍頭博通的半導體部門營收下滑5%,顯示出美國將華為列入實體清單這一舉措正給美國芯片企業造成重大損失,柏銘科技認為美國芯片企業遭受損失,歐洲、日本、韓國的芯片企業可望成為獲益者。
華為正努力擺脫對美國芯片的依賴
美國將華為列為實體清單之后,華為雖然遭受了一定損失,但是今年上半年它公布的業績顯示其營收依然取得了23.2%的增長,顯示出華為在艱難環境之下的頑強抗壓能力。
面對難關,華為積極備貨,同時努力尋找美國芯片的替代,以擺脫對美國芯片的依賴。其中華為自家的芯片企業華為海思承擔起重任,華為海思已在手機芯片上取得與高通并肩的成績,通信設備也在大量使用華為海思的芯片,華為海思已研發出ARM架構的服務器芯片并已應用于它的服務器產品,未來它有計劃開發PC處理器。
除了努力自研芯片之外,華為也在尋找新的芯片供應。在國內市場,華為積極與國產芯片企業合作,其中模擬芯片、CMOS等行業正是華為合作的主要方向,受此影響,近期模擬芯片行業的圣邦、韋爾等股價大漲,就可以看出投資者對于華為支持國內芯片行業的發展抱有很大的希望。
只不過目前為止國產模擬芯片在技術實力上與外國企業的差距還比較大,它們生產的主要是中低端的模擬芯片,占國內模擬芯片市場的份額只有10%左右,這就要求華為積極在國際市場尋找新的供應,而歐洲、日本、韓國正是它尋找供應的主要市場,在美國芯片暫停供應之下,歐日韓等經濟體的芯片企業可望由此獲益。
歐日韓可替代美國芯片
美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其在多個芯片行業都居于領導地位,如上述的博通、高通分別是全球最大的模擬芯片、手機芯片企業,這凸顯出美國在芯片行業的領導地位。
不過近20多年時間,美國在芯片行業的領導地位已有所動搖,存儲芯片行業的領頭羊是韓國,韓國的三星、SK海力士分別位居全球DRAM前兩名,NAND Flash前兩名分別是三星和日本的東芝存儲;在芯片制造行業,中國臺灣的臺積電、韓國的三星在半導體制造工藝方面也已超過美國的Intel,其中三星更一度在2017年、2018年依靠存儲芯片帶來的巨額收入超越Intel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企業。
在模擬芯片行業,全球前十大模擬芯片企業當中美國企業占多數,但是歐洲市場也有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等企業,美國并沒能壟斷這一行業。
在其他行業也呈現這一現象,歐日韓都能占有一席之地,這就意味著華為在無法獲得美國芯片的情況下,可以從歐日韓等企業當中獲得相應的芯片供應,滿足華為對芯片的需求。
芯片行業的這一發展現狀可以歸于過去數十年全球自由貿易發展的成果,在全球經濟開放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經濟體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發展相應的產業,形成了如今各個經濟體均在特定的芯片行業占有一席之地,即使是近三十年發展起來的中國在芯片行業也已占有一定的地位。
近期華為發布公告表示它的5G設備已基本沒有美國的芯片,手機等其他業務也在大量減少使用美國芯片。華為作為全球排名第61位的500強企業,對芯片的需求極為龐大,如今美國芯片企業哀聲一片,受益的無疑就是歐日韓等經濟體的芯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