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也是產學研的沃土,我們的項目在這里生根、發芽,如今發展很好。”年過七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知名物理學家甘子釗講起研究項目在東莞發展的情況時,語氣中充滿著肯定。
2009年,甘子釗帶領由14名老中青學者組成的寬禁帶半導體研究中心團隊進入東莞,組建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建成國內第一條GaN(氮化鎵)襯底材料生產線和PSS圖形化藍寶石襯底材料生產線,同時還建成了一個國內規模最大的襯底材料研發和制造基地。
這個被稱為東莞“最強大腦”之一的團隊,在東莞將多個從實驗室走出的科技成果形成產品,攻克技術難關并打破國際壟斷。目前,中鎵公司的氮化鎵襯底、氮化鎵藍寶石復合襯底、圖形化藍寶石襯底和激光剝離機等核心產品遠銷海內外,產值也從2010年的1000萬元攀升至2015年的2.5億元。
東莞求賢若渴打動院士團隊
每隔一段時間,北京大學寬禁帶半導體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東莞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國義都會來到甘子釗的辦公室,就LED氮化鎵復合襯底的研究進行一番頭腦風暴。
襯底是LED燈的基礎材料。此前,藍光LED芯片主要是在藍寶石襯底和碳化硅襯底上。藍寶石襯底技術路線的3位發明者榮獲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碳化硅襯底技術路線發明者則獲得美國總統技術發明獎。
臨近退休的張國義還是跟往常一樣忙碌。他不僅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還同時擔任著北京大學寬禁帶半導體聯合研究中心主任,負責多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立項、協調和技術研討工作。每個月,他有7天待在北京,用于指導研究生選題并處理研究中心事務,剩下的時間都給了東莞。
提起來東莞的機緣,甘子釗與張國義都稱是“偶然的機會”。2008年12月2日,由中科院院士甘子釗為帶頭人,張國義帶著自己的8名博士生及碩士生在全國各地尋找適合光電科技成果轉化的場所。
團隊最開始打算留在北京,“因為團隊成員的學習和生活都在北京。”而正在打造新興產業的廣東省也急于尋找技術支持。“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東莞市卻插了一腳。”甘子釗幽默地說,當時廣東省信息產業廳副廳長彭平,在深圳的一個交流會上主動找到甘子釗,并把甘、張二人“拉”到了東莞市企石鎮。
一開始,團隊成員對來到東莞并不接受。甘子釗說,之所以項目能最終落戶東莞,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東莞市政府、企石鎮政府的務實精神、實干做派以及對創新創業人才的渴求和重視。
甘子釗還記得,東莞的領導多次來到北京大學拜訪,促成甘子釗第二次來到東莞。這一次他見到了東莞企業家、廣東光大集團董事長陳潤光。陳潤光細心地講解東莞政府辦事效率、地域優勢以及東莞半導體產業配套齊全等有利條件。甘子釗團隊半信半疑,后來還偷偷來東莞調研了三四次。直到2008年11月,雙方終于談成合作事宜。
制造LED產業的廣東“芯”
在各方努力下,東莞打敗“北上廣”,“搶”人成功。北京大學寬禁帶半導體研究中心最終攜手光大集團,于2009年1月在東莞企石建立了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1月,甘子釗的隊伍作為創新科研團隊悉數引進到東莞。
甘子釗說,在公司成立當年,中鎵公司就被評為首批省級科研創新團隊,得到了省、市數千萬元的專項經費支持,這對于他們引進更多的科研創新人才以及科研設備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在甘子釗的帶領下,團隊已先后承擔20多項國家高技術重點研究計劃項目。
長期以來,LED產業的上游芯片核心技術主要由歐美企業把控,分食整個產業利潤的七成以上。廣東LED企業主要位于產業鏈中下游,核心芯片特別是大功率LED芯片主要依賴“進口”,企業定價能力也屢屢受限。
甘子釗說,針對LED上游芯片核心技術,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組建一個包括中科院院士、教授、博士在內的團隊,從事最前沿的半導體材料研究。
“我們基礎技術研究都在北京做,但是實驗室只從原理上研究性能,研發成功不代表能做成產品,還要在東莞過中試這一關。”張國義說,東莞制造業產業鏈非常成熟,又有很便利的供應鏈,這對創新團隊很具吸引力。
而在LED襯底方面,中鎵半導體目前是國內首家專業生產氮化鎵襯底材料的企業。中鎵半導體的氮化鎵襯底、氮化鎵藍寶石復合襯底、圖形化藍寶石襯底和激光剝離機等核心產品遠銷海內外,產值也從2010年的1000萬元攀升至2015年的2.5億元。
甘子釗和張國義看好氮化鎵金屬復合襯底的方向,“這項研究有沖擊諾貝爾的可能。”張國義說,金屬復合襯底未來方向是稀磁半導體,即非磁性半導體中的部分原子被過渡金屬元素取代后形成的磁性半導體。
記者了解到,中鎵半導體先后承擔了多項國家、地方LED標準的起草,致力于推動國內LED領域的上游高端裝備及技術發展。
集聚人才助力城市轉型
在東莞,張國義已經成功招攬了多名弟子——留德11年的博士李順峰,英國和加拿大雙料博士王琦,以及取得瑞典皇家學院博士學位的劉明。3名博士已將工作和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東莞,李順峰更是將戶口落在東莞。
此外,張國義還成功聯絡了4名院士來東莞進行科技成果轉化,這些科技成果不止局限在光電領域,在莞轉化后,或可催生東莞經濟新業態。
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辦起一個企業,興起一個產業,聚集一方人才……創新團隊的入駐,為城市的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而另一方面,也為眾多的民營企業帶來新的活力。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來襲,東莞依賴出口的經濟結構受到了沖擊。作為民營經濟代表的光大集團開始尋求二次轉型升級。當時,珠三角的LED生產企業多如天上繁星,但主攻產業鏈前端技術的企業并不多,光大集團作為一家傳統的房地產行業,瞄準這一機會成立東莞市中鎵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填補了國內氮化鎵半導體襯底行業的空白。
而在甘子釗看來,與光大的良好合作是中鎵取得發展的關鍵因素。中鎵公司董事長陳健民目光長遠,尊重科研團隊的發展,整個團隊很有干勁。陳健民為方便團隊,還特意提供了3千萬元在北京組建了實驗室(北京燕園中鎵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專門做一些與東莞中鎵相關的產品研發。
某種程度上,中鎵的成功為光大集團注入科技創新的基因,改變了企業的發展模式。今年6月,光大集團傾力打造智慧產業園區“光大We谷產業園”開園,這個坐落于東莞松山湖的園區總建筑面積約40萬 ,預計建成3年后引入超過800家科技企業,1.2萬余名科技人才……
“這是個雙贏的機會,高校科研機構人員不可能一輩子做基本理論,也需要為技術找出路,為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搭起一座橋。這其中,蘊含著無限的商機。”甘子釗說。
創業沃土首先是人才沃土
在東莞,像中鎵半導體一樣的公司還有很多,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創建松山湖機器人基地、“千人計劃”專家胡川入股莞企研發可穿戴傳感設備、海歸博士杜湛博研發的醫用加速器……這些技術與項目或填補國內市場空白、或對標國際一流水平,在東莞完善的配套優勢與政府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的投入支持下,迅速落地、快速成長,成為東莞轉型升級的重要動力。
創業沃土首先是人才的沃土,尤其是創新科技人才的沃土。一名人才可以帶來一個項目或技術,一個項目技術又可以帶動一個產業,人才優勢最終轉化為發展的優勢,對東莞的產業發展也真正起到了引領作用。
人才的引領下,企業擁有了核心技術、增強了自主創新能力,越來越多人才進入企業,加快了企業轉型步伐。與此同時,“莞貨”逐步告別低端代工的標簽,以質量、技術和自主品牌向微笑曲線兩端爬升,東莞居主導地位的支撐產業已經從“三來一補”變成了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東莞制造”正逐步掌握產品的定價權,以全新姿態拓展東莞經濟新版圖。
在人才的引領下,新型研發機構不斷壯大。目前已有27家以政產學研資“五位一體”為特色的新型研發機構誕生并扎根東莞,通過其搭建的渠道和平臺,創新資源、創新人才加速流動并集聚,形成了創新力量的“二次南下”。作為創新人才聚集的“橋頭堡”,新型研發機構彌補了東莞科研力量相對薄弱的短板,同時也為諸多企業轉型及產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從“世界工廠”到“創業沃土”,人才在東莞的聚集昭示著城市轉型的步伐。從流水線到創新工廠,東莞在經濟結構升級的過程中,也將迎來人才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