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聯發科來說算是多事之秋,對外除了順從全球半導體產業整并的大勢,接連并下曜鵬、常憶、奕力及立锜外,面對全球手機市場需求趨緩的壓力,上有高通(Qualcomm)反壓、下有展訊銳進的夾擊攻勢,讓聯發科市值在短短不到6個月的時間狂瀉50%,一時之間也拿不出好的辦法提振市場信心。
至于對內,則是聯發科5、6年級中生代,在副董事長卓志哲及資深副總張垂弘先后決定榮退后全面接棒,然在全球化的考量下,聯發科外籍傭兵卻依然身居高位,其實不管是品牌行銷還是業務推廣,在初期學習曲線已然克服后,創新義務還是應該交給自己人才更有進取的良機。
聯發科每年都有一些組織調整動作,也參考國外企業制定更適合公司的管理階層,在2013、2014年遍找國外奧援,2015年又接連吸收臺灣一線IC設計公司人才后,面對終端移動裝置、網路通訊、PC及NB市場的善變,加上新世代物聯網(IoT)、穿戴裝置、車用商機的興起,聯發科事業群的規劃當然也需要重新整編,希望多一點中生代、新生代冒出頭來勇于承擔責任。
畢竟在全球芯片市場生存法則中,聯發科早就退無可退,身處既得守成、更要進攻的氛圍下,應及早忘掉搭上這一波全球手機需求興起、還有新興國家內需市場的順風車功業,重新調整內部研發資源及作戰方針,方有機會再次擺脫一代拳王緊箍咒。
雖然聯發科發言系統早已說過2015年不會裁員,不過以向來每年都有2~3%的流動率來看,暫停征人已算是變相裁員了。雖然縮減開支本來就是每家公司對付不景氣的天性,但看到聯發科還在大手筆行銷公司品牌形象,讓手中福利金減半的員工情何以堪?
聯發科自2014年初至今的B2B品牌行銷計劃,在此已劃下階段性任務,先不論結果是否符合高層預期,公司人才、產品、技術及管理都不斷有升級壓力,甚至隨終端芯片市場狀況而出現1.0、2.0、3.0、4.0版的情形,聯發科的品牌行銷計劃還停留在最原始的砸錢做廣告的1.0版,未免太說不過去。
其實聯發科品牌行銷活動已在內部孕育許久,但步伐始終沒有跨得太大。先是從主動參展國內、外電子大展開始,之后延攬國外行銷人才,才決定大刀闊斧一番。只是交給歐、美人才的公司品牌行銷規劃,總是缺少那么點本土味。
這點聯發科應該向大陸科技業者看齊,由內部高層親自操盤監督,看重社群媒體及網路平臺的影響力,偏重創新及試驗思惟,也積極與公司的傳承文化融合,這種品牌行銷內涵,反而更應該為聯發科所看重。
畢竟,聯發科在大陸及新興國家相關芯片市場都擁有高市占率,更不斷嘗試高附加價值的新型業務行銷方式,老大們都知道產品跟著別人后面走絕對沒有好果子吃,而急欲改變創新的這一刻,為何公司品牌行銷動作,還打算再走一次老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