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最新文章 基于區塊鏈的高可靠北斗RTK服務系統研究 高精度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測量必須采用載波相位觀測值,RTK是基于載波相位觀測值的實時動態定位技術,它能夠實時提供測站點在指定坐標系中的三維定位結果。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RTK作業模式下,基準站通過數據鏈將其觀測值和測站坐標信息一起傳送給流動站。然而,在中心化存儲條件下,這些數據很容易被篡改,如果篡改發生在地籍調查、森林防火、海上救援等事件中,可能會對公民和國家利益相關者造成生命和經濟損害。因此,有必要識別錯誤、偽造的數據來確保北斗定位數據的完整性,通過支持溯源和公開可驗證來提高數據的可靠性。區塊鏈是一個分布式賬本系統,天然具有去中心化、公開可驗證、防篡改、可溯源等性質。提出了一種新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RTK服務框架,使用區塊鏈網絡來記錄北斗數據,利用區塊鏈公開可驗證和不可篡改特性,保證了北斗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利用流動站監控RTCM數據流,改進包月包年計費模式,實現按流量計費使付費模式更加合理精細,并利用以太坊客戶端搭建私有鏈加以實現。 發表于:10/26/2022 網津大講堂直播預告:基于區塊鏈的高可靠北斗RTK服務系統研究 為了促進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領域的學術交流,《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雜志社決定創辦“網津大講堂”,搭建一個承擔學術界和產業界協同創新的交流平臺。作為采用“線上直播”模式的學術宣講式講堂,結合期刊主題專欄方向,定期邀請技術專家針對當前熱點技術、理論創新和成果應用進行專題演講,內容兼顧創新性、專業性和普及性。 “網津大講堂”的目標受眾包含在校相關專業學生、工程師、企業技術人員、行業專家等。 誠邀各位學術界、產業界的有識之士,踴躍參加! 發表于:10/24/2022 天文學家警告:馬斯克「星鏈」或將造成毀滅性空難 未來或許是布滿衛星的“星空”。 發表于:10/21/2022 中國星谷“航天速度”邁向中國航天第三極 “新洲造”火箭95天成功“四連發” 2022年9月25日6時55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使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試驗十四號和試驗十五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發表于:10/21/2022 核心IP的技術進步加速衛星導航芯片融合創新 衛星導航系統利用衛星信號向用戶提供高精度,高效、安全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具有統一、精確、易用、廣泛的獨特優勢。幾十年來,隨著空間技術、無線通訊技術以及大規模集成技術的快速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作為信息化社會基礎的時間空間基準服務,衛星導航系統已深度融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中。在社會經濟運行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產生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 發表于:10/20/2022 振奮!二十大報告里提到了這些航天成就! “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發表于:10/20/2022 聯通產業和資本,平安銀行數字投行助力航天賽道發展 打造銀行、企業、投資機構三贏的局面,這是平安銀行所期待的,也是其當下所在踐行的。 發表于:10/20/2022 藍箭航天“天鵲”真空型液氧甲烷發動機完成首次全系統試車 藍箭航天“天鵲”真空型液氧甲烷發動機完成首次全系統試車 發表于:10/20/2022 俄烏沖突對航天國際合作的影響分析及啟示 俄烏沖突已持續半年多,美歐西方國家與俄羅斯之間在航天領域展開了制裁與反制裁較量,波及到幾乎所有美俄、俄歐之間的合作項目,對雙方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本文跟蹤梳理受制裁影響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分析其影響程度及應對策略,并預測航天國際合作的前景。 發表于:10/19/2022 厲害了!中國航天發個月球快遞賺300億,只是順帶做個副業 并且在關于我國這一個月球探測器上最近有的一件大的喜事,那就是我們和阿聯酋之間簽訂了相關的航天合作協議。 發表于:10/19/2022 “星鏈”之運營密碼 馬斯克日前宣布,“星鏈”衛星網絡服務的全球用戶達到100萬。同時,“星鏈”衛星也已經發射升空3400余顆,服務范圍已經覆蓋包括南極洲在內的全球各大洲,對海上、空中的服務也即將全面鋪開,真正實現全球應用。從2019年5月首次發射,“星鏈”在不足3年半的時間里從無到有,其建設與應用取得的飛速發展,與其高效的運營具有緊密關系。 發表于:10/18/2022 發射流程再縮短 長二丁火箭成功發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 10月15日凌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遙感三十六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本次發射的遙感三十六號衛星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八院抓總研制。 發表于:10/18/2022 中國商業航天出現創新實力派 由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抓總、中科宇航公司參與研制的我國當前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首飛,將六顆衛星送入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在此之前,中國商業航天火箭太陽同步軌道的運力均在1噸以下。在國外商業火箭通過一次發射就能實現衛星星座組網的背景下,太陽同步軌道運力達1.5噸的“力箭一號”的首飛成功無疑極具意義。而該型火箭在快速響應、精確入軌、無依托發射等方面所取得一系列的技術突破,也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的太空應急發射能力,為中國固體運載火箭技術的發展提供更多可能性。針對相關話題,《環球時報》近日專訪了中國最大固體火箭研制團隊。 發表于:10/18/2022 廣州,一座航天大城正在悄然崛起 2021年,全球航天產業收入已達6000多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占比高達80%,商業航天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發達國家追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發表于:10/18/2022 創新突破 為高質量發展貢獻航天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5月2日給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的回信中指出,“從天宮、北斗、嫦娥到天和、天問、羲和,中國航天不斷創造新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航天人創造了以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嫦娥五號采樣返回、天問一號一次實現“繞、著、巡”為代表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國奇跡,全面開啟了航天強國建設新征程,為進一步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提供了強大戰略支撐。 發表于:10/18/2022 ?…495051525354555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