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電子最新文章 阿里健康聯合阿里云共建并升級ET醫療大腦2.0 9月21日,在2018云棲大會阿里醫療AI專場上,阿里健康董事會主席吳泳銘與阿里云總裁胡曉明聯合宣布共建阿里醫療人工智能系統——ET醫療大腦,并將其升級為2.0版本。 發表于:9/25/2018 可穿戴超聲波貼片,可無創監測皮膚下方4厘米深處的動脈血壓 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志報道,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可穿戴超聲波貼片,可無創監測皮膚下方4厘米深處的動脈血壓,有助更早、更精確地檢測出心血管問題。 發表于:9/25/2018 中國“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競爭激勵,英國也來分杯羹? Ada被譽為全科醫生輔助診斷“神器”。近日,英國國際貿易部在北京舉辦的“中英數字醫療商務交流會”上,全球知名的人工智能輔助診療應用Ada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發表于:9/24/2018 施耐德電氣:賦能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 構建智慧后勤生態 北京2018年9月20日電-- 近日,全球能效管理與自動化領域數字化轉型的領導者施耐德電氣于云南舉辦2018年醫療行業峰會,以“智控醫域,安享健康”為主題,全面展示以強弱電一體化為核心的完整解決方案及多款數字化產品和應用,創新賦能醫院后勤管理的全面升級,并持續完善行業生態圈建設,打造面向未來的安全、智慧、綠色醫院。 發表于:9/24/2018 醫生也將失業?中國公司開發人工智能技術診斷癌癥 一家中國新創公司利用Nvidia深度學習平臺為肺癌診斷開發人工智能斷層掃描(CT)診斷解決方案… 發表于:9/24/2018 中國特色的醫療AI之路 臨近年底醫療AI依然熱得一塌糊涂,寫書的開會的,拍磚的互懟的,投資的創業的,誰都不想錯過這個風口,絲毫沒有減弱的跡象。不過這個領域出盡風頭的主要還是大公司尤其是進口的產品,例如從自動駕駛到百度醫療大腦;從AlphaGo到AlphaGo Zero,還有IBM Watson認知醫療。 發表于:9/23/2018 家用醫療器械方興日盛,行業的風口即將降臨 提到家用醫療器械市場,此前很多人都會視如敝履,認為“盤子太小”、“過于細分”、“發展掣肘”,然而現在看來,這些標簽打得過早,甚至是有些冒失和可笑。家用醫療器械市場就像魔術里的白手套,外行湊熱鬧,內行看玄機。 發表于:9/23/2018 AI制藥是什么?它會改變醫療行業嗎? 據悉,阿里云正在和正大天晴合作采用AI制藥,以緩解傳統新藥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等痛點,與傳統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方法相比,這套新方法可提高篩選準確率20%。 發表于:9/23/2018 德國首個電子醫療檔案應用軟件上線 可涵蓋2500萬名參保人員 德國近日推出首個覆蓋上千萬名醫保參保人員、名為Vivy的電子醫療檔案應用軟件。通過該應用軟件,參保人員可以免費儲存他們的醫療檢查結果、實驗室化驗數據、X光片等資料,還能與其治療醫生共享這些醫療數據。 發表于:9/23/2018 可穿戴醫療設備是“香餑餑” 但也有數據和安全之痛 如今,中國人正在面臨比較嚴峻的身體健康問題。據不完全統計,乳腺癌是中國女性最常見的癌癥,為每10萬人21.6例;中國高血壓患者有3.3億,相當于每4個人里面就有1個高血壓患者;而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每年新增帕金森病患者人數達10萬人以上,目前達300萬左右。 發表于:9/21/2018 利用AI掌握生物鐘,助力精準醫療 網絡上有一份人盡皆知的人體排毒表,上面正兒八經地“規定”了人體各種臟器的工作時間,并且還說只要不睡覺它們就不工作。這份精確到小時的“民間科普”讓很多人深信不疑,每當熬夜至深,往往驚覺此表,不禁心驚肉跳。 發表于:9/21/2018 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應用新突破:助力肺癌的診斷,減輕醫生的壓力 EurekAlert最近報道了人工智能技術在醫學領域應用的一項新研究,該研究設計了一種新的計算機程序,可以分析病人肺部腫瘤的圖像、確定癌癥類型,甚至可以識別導致細胞異常生長的基因。 發表于:9/21/2018 由蚊子的吸血方式研發出無痛微針,想法雖好卻還停留在理論層面 沒人喜歡打針吧!但我們都必須忍受一次又一次由打針帶來的痛苦與不便,甚至創傷。據麥姆斯咨詢報道,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從蚊子吸血的方式中汲取靈感,通過研究蚊子刺穿人類皮膚而不引起針扎疼痛的原理,產生了無痛微針的想法。 發表于:9/21/2018 利用微針新技術開發出了一種創新型淋病疫苗候選藥物 多年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 NIH),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和制藥公司的研究人員都在試圖創建一種成功的淋病疫苗,然而從未成功過。臨床試驗結果也令人失望,有潛力的疫苗尚未引起免疫反應。研究人員也清楚,感染淋病的人的免疫記憶反應持續時間不會過長,他們很容易重新受到感染。 發表于:9/21/2018 為何單方面用力的互聯網轉診時不時會出現卡頓現象? 分級診療背景下,互聯網企業對于打通轉診關卡,推進醫療資源下沉充滿信心。然而,當飛馳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回頭時卻發現,技術落下去了,但使用的人還很“懵懂”。 發表于:9/21/2018 ?…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