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民航局召開專題發布會,介紹了在推進航空器客艙無線網絡服務方面的工作情況及成效。今年,民航局將“推進航空器客艙無線網絡服務”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目的是進一步提升旅客乘機體驗,提高民航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在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相關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具備客艙無線網絡服務能力的航空公司有23家,航空器共計842架,較2020年增加了188架,同比增長29%。其中,213架航空器具備地空通信能力。初步統計,今年已有130多萬人次使用了空中接入互聯網服務。
日新月異 客艙上網已成現實
早在2005年,空客公司就推出了全球首個機上客艙無線網絡系統,借助“全球星”衛星通信系統實現高空上網。2007年,美國推出了基于地面基站的空中上網系統(簡稱“ATG”)。經過多年發展,基于衛星通信和地面基站的空中上網技術逐漸成熟。
目前,歐美大部分聯網航班基于衛星通信,使用ViaSat高通量衛星等大容量通信衛星聯網,正在大規模部署的“星鏈”衛星星座也有望提供這方面的服務;ATG則主要在美國國內航班上應用較多。相比之下,我國2012年才開始客艙無線網絡技術驗證飛行,2014年基于4G LTE基站的客艙無線網絡航班首次試飛,2020年基于高通量衛星的客艙無線網絡航班首航成功。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的相關調查顯示,空中上網服務現已成為繼機票價格、航班時刻后影響旅客選擇的第三大因素。數據顯示,超過73%的旅客在旅途中的第一意愿就是上網;飛行時間超過4小時后,這一意愿接近100%。可見,客艙無線網絡業務潛在市場規模巨大。從全球格局來看,目前美國是客艙無線網絡服務普及度最高的國家,大部分國內外航班都提供Wi-Fi服務,普及率高達80%以上;歐洲緊隨其后,普及率超過50%。從全球范圍來看,早在2016年就有超過36%的全球飛行里程可以提供客艙無線網絡服務。客艙無線網絡建設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從局域網到互聯網“兩步走”模式。第一步,旅客通過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個人移動通信終端接入客艙無線局域網,獲得航空公司提供的娛樂、購物、航旅信息等服務。目前,多家航空公司已在飛機上配備了無線局域網系統。第二步,在局域網的基礎上,航空公司選擇加裝相應的地空通信設備,滿足空中接入互聯網的需求。
另一種是互聯網一步到位模式。航空公司一次性完成局域網及地空通信設備的加改裝,旅客可使用個人移動通信終端在空中直接接入互聯網,實現即時網頁瀏覽、電郵收發、在線音視頻體驗等。目前,也有多家航空公司已實現空中接入互聯網,其中東航的96架寬體客機已具備此能力。
諸多限制 空中上網并不容易
隨著互聯網應用邊界的不斷拓展,民航客艙無線網絡業務也在世界范圍內快速普及。目前,歐美各大航空公司提供的空中上網服務相對成熟,我國也在2018年初放開了對機艙內使用手機的管制,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客艙無線網絡時代。
但相比之下,我國客艙無線網絡普及程度仍不高,旅客的上網預期與實際體驗仍有差距,這成為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和互聯網應用創新的一大盲區。客艙無線網絡服務涉及頻率資源、電信業務運營、無線電設備、適航審定、網絡信息安全等管理事項,涵蓋航空、通信、互聯網等多個領域,發展也與諸多限制因素有關。首先,實現空中上網的成本仍然較高。目前,東航、南航、海航、廈航等國內航空公司大多依靠Ku波段衛星提供空中無線網絡服務,主要選擇歐美公司比如美國松下航空電子等作為衛星接入設備和機上無線網絡系統供應商,每架客機涉及的改裝成本高達幾百萬元,運營過程中還會產生高昂的衛星租賃費用,整體成本較高。其次,空中上網用戶體驗欠佳。衛星通信上網是國內目前空中上網的主流方式,但傳統Ku波段衛星的帶寬不足,難以滿足大量用戶同時段流暢上網的需求。在5G手機大規模普及的今天,空中上網速度與5G速度之間的差距給旅客帶來巨大的上網體驗落差,進而可能削弱其消費意愿。再次,商業模式尚不成熟。迄今為止,客艙無線網絡在全球尚無特別成功的商業模式。國外大部分航空公司都采用付費上網的商業模式,上網費用較高。例如,達美航空收取每小時5美元或單日28美元的全球航班上網費,目前只有約12%的旅客選擇購買該服務。也有部分航空公司將免費上網作為獲客手段,但這筆費用實際上仍包含在機票價格之中,如捷藍航空、維珍航空、挪威航空等。現階段,我國航空公司大多提供免費的客艙無線網絡試運營服務,部分航班需要經濟艙旅客以積分或里程兌換,尚未推出收費服務。要實現空中上網規模化普及,亟須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商業模式。
2020年7月7日,中國首架國產高速互聯網飛機青島航空QW9771航班正式啟航,同時開啟了中國民航史上首次機載Ka衛星寬帶互聯網直播。(青島航空供圖)
針對上述阻礙客艙無線網絡產業發展的問題,民航局也積極探索解決方式,致力于為旅客帶來更好的上網體驗。針對當前存在的網速慢、帶寬不足等問題,民航局加強與國務院有關部門的協調溝通,進一步理順相關政策及管理要求;促進運營商提供多種地空通信網絡,提升航空器接入互聯網速率,擴大覆蓋范圍。經過各方共同努力,今年Ku波段亞太6D高通量衛星已正式開始為航空公司提供服務,每架航空器可使用的網絡帶寬已從原來的10兆左右提升至100兆以上,提升了旅客空中上網體驗。與此同時,我國自主建設的Ka波段中星16號高通量衛星也加入了服務陣營,開始為部分航空公司提供驗證試飛服務,未來將有更多地空通信網絡資源投入使用。
未來已來 實現真正云端暢享網絡
為向旅客提供高品質、多元化的空中網絡服務,民航局鼓勵航空公司、電信運營商以及互聯網企業發揮各自優勢,不斷融合創新服務內容與方式,激發市場活力。目前,已有多家航空公司與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設備制造商等合作,成立了專業公司,聚力客艙無線網絡產業升級、提質增效。與此同時,相關航空公司還結合旅客需求、自身業務特點及資源整合能力,開發推廣各具特色的空中網絡服務,積極探索市場化運營模式。近日,國航已完成改裝客艙無線局域網工作,客艙無線局域網系統飛機已執飛航班超37萬架次,Ku衛星網絡飛機已執飛航班超1.1萬架次,機上無線網絡累計服務旅客500多萬人次,實現了規模化運營。為提升旅客空中娛樂體驗,豐富機上服務產品,國航啟動了改裝客艙無線局域網項目,并在新引進的空客A350飛機上線裝了Ku衛星通信系統及客艙無線局域網系統,為旅客提供互聯網應用服務和豐富的機上娛樂產品。截至今年9月,國航客艙無線局域網系統飛機已執飛航班37余萬架次,航班覆蓋了絕大部分航線網絡,在北京—上海、北京—杭州、北京—廣州、北京—深圳、北京—成都和北京—重慶等6條精品快線上的覆蓋率已達77%,累計服務旅客471.6萬人次,平臺打開次數達5000余萬次。未來,國航機上網絡服務的重心也將隨著規模化運營的全面開啟向平穩運營和旅客體驗持續提升轉移,依托機隊規模、空地互聯、門戶平臺建設和新技術應用帶動產品服務升級。今年6月16日,騰訊數字客艙產品上線一周年暨飛享互聯公司揭牌儀式在海口舉行,飛享互聯航空科技(海南)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據了解,該公司由海航集團、騰訊與多尼卡三方共同組建,致力于提供數字客艙精品服務。該數字客艙產品先后在海南航空、祥鵬航空、烏魯木齊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落地應用,并完成了智慧航班首航任務。
民航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對客艙無線網絡服務的監督和指導,規范行業發展。“十四五”期間,將重點從現在以航空公司選擇為主的局域網服務,逐步過渡到以旅客個人選擇為主的互聯網服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將有更多旅客享受到豐富多彩的空中網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