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經濟日報報道,專業8吋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昨(2)日召開法說會,法人關注切入12吋的時機點,董事長暨總經理方略首度松口,目前8吋機臺愈來愈難取得,站在持續擴張角度下,認真思考12吋廠是合乎邏輯的方向,但目前還沒有時間點。
由于晶圓代工產能供給吃緊,業界寄望目前在8吋廠生產的IC能更改制程等設計,升級到12吋廠生產,以紓解供需吃緊情勢。世界評估,目前主要產品包括大尺寸面板驅動IC、電源管理IC、分離式元件,以及穿戴式裝置所用的小尺寸面板驅動IC等,未來五至十年仍會留在8吋廠生產,因為相關需求存在。
外資:世界先進不具12吋廠,或成劣勢
晶圓代工產能吃緊,中國臺灣的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三大晶圓代工廠近期頻獲投資人青睞。有美系外資反其道而行,下修世界先進的評等至“劣于大盤”,原因是其不具有12吋晶圓廠,同時看好聯電,認為其較具競爭力。至于臺積電,有外資重申“買進”評等,認為其在4到5年內,營收可較2020年倍增。
全球持續鬧芯片荒,使晶圓代工廠產能成為兵家必爭,以8吋晶圓廠為主的世界先進8月營收首度突破40億大關,寫下新紀錄。只是,美系外資出具報告,認為世界先進的劣勢,在于沒有12吋晶圓廠。雖然8吋晶圓廠可滿足5G 及汽車電子需求,但面對未來更先進的技術,目前已有8吋轉往12吋的趨勢,這對世界先進較為不利。
外資認為,相較于世界先進,聯電擁有12吋廠,未來更具成長空間,同時在代工價上揚與毛利結構改善下,第3季毛利可望有強勁成長,因此給予“優于大盤”的評等。
至于臺積電,有美系外資認為,到2021年底前,臺積電每月營收將持續增加,同時市場需求的熱度將維持到2022年。從資本支出觀察,臺積電2021年300億美元資本支出可能上修,3年1000億美元的支出計畫也有著上調空間。
外資認為,臺積電將在28納米、7納米、5納米和3納米上擴產,以滿足強烈需求,同時資本密集度增加,可能帶動臺積電上修2021-2025年營收複合年增長率15%的目標。臺積電可望在4到5年內,把2020年的營收倍增。因此重申“買進”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