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學儀器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對于畫家的畫面效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在西方趨近真實的明暗塑造法成為主流。
畫家對于“象形”的追求,從濕壁畫發展到油畫都未曾間斷過。15世紀,達芬奇在和他的老師韋羅基奧合作的畫幅《耶穌受洗》中,大膽采用了更具有感染力的油彩顏料取代線條單薄的蛋彩顏料,這為他之后將畫面打磨得更真實、采用“薄霧法”塑造人物奠定了第一塊基石。
在當時認為,捕捉一瞬間的定格、描繪某個經典特定場面是藝術所追求的方向。
畫家在筆下無限趨近真實的世界中發揮自己的文化內涵與風格特征,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當時的藝術圈出現流行借助光學儀器輔助繪畫的現象。
以卡拉瓦喬為例,他借助光學儀器彌補素描造型功底,促使其更能達到描繪“真實”而非描繪“美好”的目的。
在他的作品《牧羊人的崇拜》里,畫面中左數第二位年輕男子的頭與身體有明顯的拼接痕跡,并且右上方的人物肩部輪廓也呈現一種拉長了的視覺效果。卡拉瓦喬曾經當過繪畫學徒,但現今很難甚至無法找到他留下的素描稿件。因此,難以判斷他是否經歷過長期而扎實的素描基礎訓練。
而在他所有的油畫作品中,廣泛可見地出現強烈的光影效果。他的畫面采取一種集中而高強度的光源,使得物體陰影的明度也更加沉重。
透鏡讓畫家能夠更細致的“復制”描繪對象,更加自由的表達想要描繪的場景。
以他為標桿,有相當一批利用透鏡作畫的畫家(如維拉斯凱茲)在畫面上制造光影效果強烈、質感真實細膩的效果。
光學儀器的廣泛使用對于西方藝術的寫實風格具有重要的影響,中國雖然也記載有類似的發明(如沈括《夢溪筆談》),卻難見其在繪畫上的運用。在中國畫中,光影的描繪似乎是非必要的。
由于寫實繪畫更加通俗易懂,為人所接受,而光學儀器能夠更好地幫助畫家再現真實、捕捉細節,這使得訂件式、作坊式工作的西方藝術家們更廣泛地使用光學儀器。
它使西方繪畫的畫面逐步向具體可感的方向前進,畫家致力于創造一個真實的世界,當時的審美取向即是以“模仿”為追求目標。
利用光學儀器,寫實繪畫中的質感,力度性,造型、空間或是色彩,都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和表達。
由于光學儀器利于畫家長時間固定不動的作畫,畫面更具完整度和沉重感。畫家往往容易畫得極為深入,對形體的塑造表現的充分有力。但它在幫助畫家描繪現實世界的同時也限制了畫家突破常理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