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指出,在某些方面,特朗普政府對中芯國際采取的行動加劇了這一缺貨現況。
世界各大汽車制造商因芯片短缺而被迫停產,變成全球性危機。
2021年1月,豐田、日產、本田、福特、戴姆勒、FCA等品牌,因為芯片短缺不得不調整全球范圍內的生產。預計第一季度,這會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常態。受此影響,全球汽車市場的產能會縮減120萬輛左右。
在中國,至少有6家汽車品牌的芯片供應量不足,他們被迫縮減第一季度的產能,合計產量在50萬輛左右。
芯片,卡住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汽車制造商的脖子
2020年5月,芯片供應不足的問題,首先出現在中國商用車市場,主流的中、重卡制造商均遭遇車載半導體短缺的窘境。濰柴、康明斯等巨頭的遭遇,在經過半年的時間后,終于傳遞到乘用車市場。
2020年8月,恩智浦向整車制造商發出車載半導體供應不足的信號。
2020年11月,恩智浦、瑞薩電子、大陸集團、博世等零部件巨頭,因上游供應商供應不足,開始上調供應價格。
2020年12月,大眾汽車集團因為車載半導體核心部件短缺,中國工廠面臨停產的局面。其實,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均面臨同樣的問題。大眾品牌乘用車和商用車、斯柯達、西雅特和奧迪品牌的等車型都被迫調整生產。車載芯片的危機,開始受到更大范圍的關注。
這輪芯片供應緊張主要集中在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亦稱ESC)、和ECU(電子控制單元),缺少它們會導致行車電腦無法正常裝載和使用。全球范圍此類芯片的生產主要集中在7大供應商手中:
報道稱,汽車缺芯一方面受到消費電子行業大量需求的擠壓所致。在疫情期間,消費者囤積筆記本電腦、游戲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的行為,導致2020全年芯片供應緊張;另外在去年春季,消費者購車量遠超行業預期,也進一步加劇了汽車芯片供給緊張的態勢。
另一方面,芯片短缺在某種程度上還與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半導體產業實施管制有關。業內人士指出,在某些方面,特朗普政府對中芯國際采取的行動加劇了這一缺貨現況。
一名知情人士對路透社表示,在去年12月中芯國際被美國制裁后,一家汽車制造商將芯片生產業務轉單至臺積電,但后者產能已被超額預定。
一家汽車供應商證實,臺積電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一名要求匿名的供應商高管表示,“這場系統性危機讓我們很頭疼。有時候,我們找到了可以不依賴臺積電就能生產的部件,卻發現其他晶圓廠并沒有可用的產能。”
格芯的高級副總裁兼汽車業務負責人Mike Hogan表示,“總體來說,需求增長了50%,但沒有其他資產密集型產業可以和我們相比,產能卻只有50%”。
除此之外,華為在被美國制裁前囤積了大量芯片,而華為的競爭對手則為了分食其市場份額,而搶購芯片,導致全球芯片供應格外緊張。
需要注意的是,芯片制造業一直疲于應對市場需求的突然激增,即便是擴充產能,也需要長達一年的時間測試調校生產設備,因而芯片缺貨的情況短期內不太可能改善。
分析師表示,汽車芯片短缺可能會持續長達六個月之久。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一份報告預估,截至1月13日,全球汽車行業的銷量已減少20.2萬輛。
不過,美國商務部發言人拒絕就中芯國際和華為的黑名單對汽車行業的影響進行置評,他仍表示,當務之急是“確保出口管理條例能夠保護美國的國家安全、經濟安全以及外交政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