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聽到 Miguel Nicolelis 旗幟鮮明地反對馬斯克,能讓上千萬人聽潘建偉解釋量子糾纏,還能讓馬化騰每年堅持追直播。八年來,這場大會確實從沒讓人失望過。
「我不同意馬斯克說的每一個字。」
是什么人,在什么場合,公開表達這樣的觀點?
11 月 7 日,一個平凡的周六,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如期而至,來自四大洲、六個國家的七位講者,以不同的方式登上了北京北展劇場的講臺。
要說騰訊科學 WE 大會是內容最前沿的企業大會,應該沒人反對吧?
如果你是騰訊科學 WE 大會的忠實粉絲,就會知道「北展劇場」這個地點的意義。過往七年,騰訊連續在此地舉辦了七場騰訊科學 WE 大會,包括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圖靈獎得主在內的 72 位演講嘉賓都曾站上過北展劇場的講臺,橫跨人工智能、生命科學、宇宙天文、深海探索、技術公益等數十個前沿領域。
今年是有史以來最特殊的一屆大會,因為疫情的阻隔,觀眾無法線下相聚。但七位嘉賓仍然選擇來到現場或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與所有的直播觀眾見面。
他們是諾貝爾獎獲得者 Steven Weinberg、干細胞生物學家中內啟光、腦機接口權威專家 Miguel Nicolelis、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化學家鮑哲南、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天文學家 Jane Greaves 。
Miguel Nicolelis:我不同意馬斯克說的每一個字
在當下,只要提起「腦機接口」,馬斯克可能是風頭最勁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在 2016 年創辦的 Neurallink 每年都會宣布一些引人關注的進展:比如今年 8 月,馬斯克向全世界介紹了一只名為格特魯德的小豬,它的腦內植入了腦機接口,并通過電腦屏幕展示腦電波的變化。
但這場發布會也引發了許多的爭議,其中一位質疑者就是 Miguel Nicolelis。他是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神經學和生物醫學工程教授,腦機接口領域的權威專家,同時也是第一位提出并證明動物和人類受試者可以利用其腦電活動通過腦機接口直接控制神經假體設備的人。
Miguel Nicolelis 此前沒有公開發表過自己對 Neurallink 的看法,倒是在這次在大會前的采訪環節中毫不留情地批判了伊隆 · 馬斯克:「他說的話,我一個字也不同意?!?/p>
早在 1998 年,Miguel Nicolelis 和 John Chapin 開始著手研究他們稱之為「腦機接口」的新技術。20 多年來,二人的研究算是貫穿了這一技術從基礎科學到應用于神經康復的全部歷程。
他也是讓腦機接口真正為公眾熟知的領頭人。2014 年,在巴西世界杯開幕式上,一位因為車禍脊柱 T4 以下身體癱瘓已經 9 年的巴西年輕人 Juliano Pinto,在首個腦控下肢機械外骨骼的幫助下成功為世界杯開球。
Julian 當時說的不是「我踢出去了,我做到了或者我射門成功了」,而是「我感覺到球了,我碰到球了」。他的大腦在經過訓練以后,已經能夠識別所有外骨骼上的傳感器傳輸的信號,可以體驗到真正的踢球的感覺。
超過 10 億觀眾目睹了這一場景,整個球場也因為這個開球沸騰了。大家意識到,腦機接口為這位多年來始終坐在輪椅上的巴西男孩帶來了非比尋常的經歷。更令世人驚訝的是,幾個月后 Julian 和其他 7 名病人重新回到實驗室進行了神經測試,結果顯示他的 7 節脊椎因為訓練恢復了感知 、活動和運動控制方面的功能。
在 2016 年,團隊在 Nature 上發表了全球第一篇記錄了最高等級的脊柱損傷造成完全癱瘓 10 年后,病人恢復部分身體功能的論文。這樣的成果對于 Miguel Nicolelis 是意料之外的:「我們或許可以把這一發現,轉化成新的治療手段,來幫助全世界 2500 萬因為嚴重的脊柱損傷而在痛苦中掙扎的人們?!?/p>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0383
有趣的是,雖然同為腦機接口領域的專業人士,Miguel Nicolelis 對馬斯克「嗤之以鼻」。作為這一技術的創造者,在采訪中,他很明確地表示:「不會有心靈感應,也不會有永生?!?/p>
我認為像科幻電影或小說里提到的,通過腦機接口來實現意念控制是不可能的,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我非常遺憾馬斯克給出了這樣錯誤的說法,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基礎。我向您保證,這種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他的說法更像是一種用來吸引眼球的營銷手段,但是這樣一種說法完全無助于我們這個領域的科學工作。我要說的一點是:他講的這些我一個字都不同意。
相比之下,馬斯克的想法似乎過于大膽了:
馬斯克今年 8 月說:「有了可以讀寫大腦活動的設備,我們自然會想到把 Neuralink 做成《黑鏡》里那樣,讓機器作為人類記憶的備份工具。但現在肯定還是不行的,未來有可能會成功。」
Miguel Nicolelis 既是一位神經科學家也是醫生,在他看來,馬斯克那種開顱植入方案「太冒險」,僅適用于特別嚴重的神經系統受損患者。大部分人還是應該采用非入侵性的、以腦電圖為基礎的解決方案。
研究之初,Miguel Nicolelis 唯一的目標就是制造外骨骼幫助病人活動。但最終,完全出乎意料地,病人恢復了一定的自主活動能力。他提到腦機接口技術還處于早期階段,未來幾年內會有重大突破。
「這就說明,有時候基礎科學能引領你,到達你從未想象過的地方,為你帶來意料之外的發現 。為了這一天,我等了 38 年。因為親眼見證了這一切,我的每一秒付出都是值得的。」Miguel Nicolelis 真誠地說。
潘建偉:我眼中的新量子革命
對于量子技術這一學科來說,去年和今年都是非常特殊的年份。
去年 10 月,谷歌宣布在量子優越性上實現重大突破,相關研究登上了《自然》雜志 150 周年特刊封面,轟動學界和業界。谷歌表示,自己利用一臺 54 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機實現了傳統架構計算機無法完成的任務,在世界第一超算 Summit 需要計算 1 萬年的實驗中,量子計算機只用了 3 分 20 秒。今年 10 月,一條「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量子科技」的新聞更是引發了全民關注。
很多人開始了解量子技術,繼而開始關注中國的量子技術。作為中國量子領域的帶頭人,量子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走上了 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的講臺。
潘建偉曾入選《Nature》2017 年度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2020 年 4 月,他又獲得了蔡司研究獎(ZEISS Research Award),以表彰他在光量子信息領域特別是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的杰出貢獻。很多位蔡司獎的獲得者隨后獲得了諾貝爾獎,網絡上也有人說過:「潘建偉離諾獎只差一個量子糾纏?!?/p>
實際上,在量子技術這一方向,中國學者已經取得了不少具有世界首創級成果。潘建偉介紹說,2017 年,中國學者就實現了首個針對特定問題求解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最近比較好的進展還包括,已經開展的 50 個光子左右的玻色取樣,或可在量子優越性方面超越谷歌。除此之外,我國的學者也在前期多年工作基礎之上,近期已經開展 60 左右的超導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估計在今年年底有望能夠達到超導系統的量子優越性。
在潘建偉看來,這個領域的未來發展完全是可以期待的:
「首先,經過十到十五年的努力,我們希望能夠完整地發展天地一體廣域量子的通訊網絡技術體系。」
「其次,我們希望在量子計算方面,通過對數百個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縱,能夠對一些現實的問題的求解,能夠超越目前的超級計算機,并且能夠來解決一些重大的科學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也希望通過十到十五年的研究能夠研發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來初步探索對密碼分析、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相關應用。」
在大會的剩余半場,干細胞生物學家、斯坦福大學、東京大學教授中內啟光,化學家、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系系主任鮑哲南,1979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Steven Weinberg,麥吉爾大學天體物理學家 Victoria Kaspi,天文學家、卡迪夫大學教授 Jane Greave 也各自分享了研究進展。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們卻能抬頭看見月亮」
每年秋冬之際,我們都能看見非常多互聯網公司辦的會,有的是新產品發布會,有的是開發者大會,有的是企業家沙龍…… 騰訊科學 WE 大會則是個另類:它無關業務宣傳,也沒有合作伙伴出場,更沒有一系列新品發布后等待定價的焦灼感。
但它是為數不多的場外有黃牛的企業大會,只要是去北展劇場排隊入場的人,都有一定概率遇到。
2020 騰訊科學 WE 大會沒有線下,但線上內容的制作實現了更高的水準。這屆大會的主題「藍點」,以 1990 年旅行者一號拍下的「0.1 像素」的地球為隱喻,寓意人類在意識到自身渺小的同時,更要休戚與共。無論是在新冠疫情肆虐還是在自然災害頻發的情況下,都要全力保護唯一的共同家園。
再往前推,2019 年的主題是「小宇宙」,2018 是「雅努斯之門」,2017 是「若有光」,2016 是「無境」…… 每一年的關鍵詞都引人深思。
像騰訊一般體量的公司,其實沒有幾家會做這樣的活動:一場年度大會,不能帶來商業利益、只關乎星辰大海。但為什么騰訊會一連舉辦八年呢?
答案可以在騰訊首席探索官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的開場演講中找到:
我們不僅要有能力開發助力改善人類生活的理念和解決方案,也要不斷有激情與擔當,去發現和實現關乎未來的突破性想法。今天的創新項目,能幫助我們做好準備去擁抱未來的重大突破,因此我們要深入地理解世界面臨的挑戰。它也能夠進一步激發我們的熱情,去成為向善的一股積極力量。
我們將其稱之為:科技向善(Tech for Good)。
今年的騰訊科學 WE 大會、騰訊醫學 ME 大會、科學探索獎、《Nature》全球影響力大獎,以及新追加的 X-Talk,共同組合成了科學周,疫情之下,熱度不減。
很多人喜歡用「六便士」和「月亮」比喻現實與理想的關系,20 多歲的騰訊早已經明白了「六便士」的含義,現在它更想和眾人一起看看月亮。這么多屆大會辦過來,馬化騰沒設置過 KPI,但每次的線上直播場場不落。
最初舉辦 WE 大會的時候,馬化騰就說過:「我們在這個舞臺上不談競爭,不談商業,只仰望星空,只看未來」。八年后再看,騰訊確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