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元件 > 業界動態 > 華為915后的生存簡析

華為915后的生存簡析

2020-09-21
來源:半導體行業觀察
關鍵詞: 華為

  幾天之前我已經發了視頻,視頻的文字稿也有被轉載,但是視頻文字較短,我在此文展開下。

  在9月14日之后,華為就已經無法買到芯片了,

  我們都很關心華為的未來的生存問題,在這里我說下幾個簡單的判斷。

  華為生存下去的手段非常多,而且仍然會是一家有著很強競爭力的公司,

  我預計在規模上會繼續保持世界五百強的規模,唯一有懸念的就是什么時候整體觸底反彈。

  那么做出這個判斷有什么依據呢,華為又如何在沒有芯片的情況下繼續長期生存下去?

  首先,我們從華為的具體業務構成來分析。

  2019年華為的營業收入高達8588億元,

  我們可以把華為營收大概的分成三部分,強芯片業務,弱芯片業務和無芯片業務。

  我們先看“強芯片業務”,

  它以智能手機銷售為核心,具備以下特征:對芯片制程和技術要求很高,

  圍繞芯片構筑的軟硬件生態難以被替代,而且往往芯片需求量很大,總之就是最難以去美化的業務。

  強芯片業務主要是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和企業網業務,

  其實在這里要說明,企業網業務的發貨量由于完全無法跟消費者業務相比,而且制程要求也稍微低點,我一度猶豫是應該放在強芯片業務,還是弱芯片業務。

  例如服務器是華為企業網業務收入的一個主要來源,根據Gartner的數據,2019年Q4華為服務器發貨量為26.7157萬臺,預估該季度銷售收入為14.8874億美元,

  也就是華為年服務器發貨量就是100萬臺的規模,五六十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和消費者業務的超大發貨量相比,服務器對芯片數量的依賴要小得多,可以依靠囤貨支撐更長的時間。

  另外華為的企業業務還有光伏逆變器這個業務,華為該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一,下圖是全球能源知名咨詢機構WoodMackenzie公布的2019年全球光伏逆變器收入,總共85.86億美元,華為占比16%,也就是大約13.7億美元,華為其實并沒有公布具體銷售數據,所以洋人的咨詢機構估計數據也未必準確,但大概是這個量級。

  作為對比,我們看下全球第五,中國第二的合肥陽光電源的財報, 2019年陽光電源實現營收130.03億元,同比增長25.41%;實現凈利潤8.93億元,同比增長10.24%

  總之,光伏逆變器也需要芯片,像陽光的逆變器就有用英飛凌的芯片組,但是對芯片的制程,數量和生態就沒太多要求了,單看光伏逆變器,肯定是弱芯片業務。

  但是對華為來說,企業業務IT市場才是主戰場,由于涉及到大量的軟硬件生態,X86服務器短期內還是難以被替代,即使華為主推ARM架構鯤鵬芯片生態,短期內要替代英特爾占領的服務器市場還是很難,另外很重要的是,盡管華為有了ARM的永久授權,但是ARM始終是一家非中國公司,我相信華為對使用ARM永久授權的風險已經做了深入研究和洞察,但根據料敵從寬的“底線思維”,還是把企業業務總體列入強芯片業務。

  這部分牽扯到多少收入呢?

  根據華為財報,今年上半年華為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540億元人民幣,

  其中,消費者業務(2558億)+企業業務收入(363億)占比高達64.34%,

  扣除掉其中的軟件,售后服務收入,以及少部分的弱芯片業務(例如光伏逆變器,智慧屏電視)等部分,可以大約的估計華為的“強芯片業務”占集團營收比重在50%-60%左右,

  這里按照底線思維取高值在60%,也就是每年5000億元人民幣,

  其中由于核心業務手機每年發貨量高達2億臺,導致難以長時間備貨,因此這部分營收將在2021年下半年開始受到嚴重影響。

  當然,即使是強芯片業務,也不會在2021年之后就全軍覆沒,到2022年仍然會持續銷售。

  第一點原因,

  不少產品由于銷量比手機小的多,例如華為筆記本年銷量2020年估計會在五六百萬臺左右,因此理論上備庫存可以更長時間,甚至可能持續銷售到2022年。

  類似的還有每年能給華為帶來大約60億美元的服務器,年銷量不過100萬臺的規模,因此在2021年之后仍然可以繼續銷售。

  第二點,華為可以采用新一代產品+老芯片模式,控制每一代產品的發貨量,讓出貨在2022年繼續延續,實際上華為歷史上還真的這樣做過,就是當年著名的“萬年K3V2芯片”,不過當時是因為華為的芯片研發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不得不用新手機+老芯片。

  這種做法用在手機上,這并不是一個好辦法,會降低消費者體驗,不過為了生存又是另外一回事。

  另外華為消費者業務的非手機類產品,消費者其實對芯片的關注度要低得多,比如路由器,音箱,電視,手表,耳機等,更關注的是用戶體驗。

  總體來說,以上的辦法并不能改變強芯片業務對芯片的依賴,只能延長發貨的時間,庫存終究還是會用盡的。

  根本的辦法是全力在未來幾年做出28nm-14nm級別的去美化芯片,讓這些業務從低端重新出發,但從時間上看,難度比較大,無法做到業務不受嚴重影響。

  華為生存的第二部分,是“弱芯片業務”,以運營商通信設備業務為主,

  這部分根據2020年上半年財報,運營商業務收入為1596億人民幣,占總營收為35%,去掉運維服務收入大約占比在30%左右。

  大約兩千多億人民幣,這部分業務的特征對芯片的制程和技術要求不高,也不涉及到軟件生態問題,而且往往發貨量不大。

  其中代表性的,是以5G為代表的通信設備研發和制造。

  相比于華為手機2019年2.4億臺的出貨量。到2020年底,中國三大運營商開通的5G站點預計總共只有80萬個,就這個數量就已經占全球70%了。

  包括5G在內,目前全球的基站總數量也就是千萬的級別,而華為每年基站發貨量是幾十萬到上百萬的級別。對芯片的需求量就小多了。

  另外通信設備這種高度復雜和高技術的產品,芯片的制程對整體系統性能的影響很小。

  弱芯片業務還包括華為的光伏逆變器,智慧屏電視等業務,這類產品更多依靠出色的系統設計能力,受芯片制程的影響并不大,發貨量也不大。

  我大膽地估計,平時的庫存加上緩沖期海量囤貨,以通信基站業務為核心的弱芯片業務支撐2-3年甚至更久是可以實現的,這意味著和終端業務可以到2021-2022年不同,弱芯片業務可以持續到2022-2023年甚至更久,而在這段時間里,只要能夠做出28nm去美化芯片,業務就不會斷檔。

  再悲觀一點,我們做底線假設,如果我國在未來兩三年沒有能做出28nm的國產化芯片,

  導致華為通信設備為核心的弱芯片業務也無法出貨了,等于90%的業務低迷。那華為會死掉嗎?當然不會,因為華為還有10%左右的“無芯片業務”,按照華為今年的營收,這部分收入差不多就是千億人民幣的規模,并且具備持續增長潛力。

  什么是“無芯片”業務呢?

  首先就是華為的存量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和存量通信網絡帶來的存量收入。僅以智能手機為例,2017年-2020年上半年,華為累計銷售了差不多7億臺手機。

  如果看2020年+2021年預計會售出3億臺手機,其中2020年上半年,根據9月10日舉辦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余承東的披露,華為消費者業務手機全球出貨量為1.05億部。即使在兩三年后,有的用戶換機,總體存量終端數字仍然是數億臺的數量。

  通過這些終端產品從華為應用市場下載的各種APP尤其是游戲類應用,

  還有華為自營應用例如華為視頻,華為音樂,華為瀏覽器,

  你在這些應用里面看到的廣告,進行游戲充值和會員訂閱(視頻,音樂)等,

  都會給華為帶來持續的收入。

  其中廣告和游戲充值是兩大主力收入來源,尤其是廣告。

  例如華為2020年3月推出的針對出海開發者,

  也就是開發針對海外市場的應用的HUAWEI Ads分成政策:

  2020年全年1:9分成,出海開發者可獲得90%收入;

  2021年全年2:8分成,出海開發者可獲得80%收入;

  后續平臺基礎分成為3:7。

  我們參考華為的同行小米:2019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為198億元,同比增長24.4%。華為的服務收入只會比小米更高。

  除此之外,手機和平板還會帶來硬件收入。比如電池,屏幕,充電器,充電線,耳機,后蓋,攝像頭,主板等,尤其是高端機屏幕,千萬不要隨便摔壞,例如華為商城上P30 pro高配板的屏幕更換需要1279元人民幣。

  如果看蘋果的收入,那就更是不得了了,從2018年Q4到2019年Q3,蘋果的所有服務收入,包括應用商店, 蘋果音樂, iCloud云服務, Apple Pay, and AppleCare額外保修業務在內,總計高達462.91億美元

  如果說手機一般兩三年一換,存量收入增長潛力有限的話,

  那么華為還在全球擁有數百張通信網絡。這些網絡需要專業運維,保證網絡在遇到擁塞,或者自然災害時不中斷,并不是每個運營商都具有這樣強大的專業能力,同時還需要提供軟件版本的更新來升級網絡功能,也還需要更換備件,這又是一筆收入。

  在這方面,西方公司廠家可是老手,相信國內不少工廠都遇到過,當購買歐美廠家的設備出現問題,尤其是過了質保期的設備,廠家過來維修可是要國內工廠支付不少費用的,包括國際機票和酒店費用,不僅如此備件價格還極其高昂,別人也有充足的理由,這個設備已經多年了,早已停產,備件自然不便宜。軟件過時了,功能需要更新?嗯又是一大筆收入,升級也需要原廠工程師來培訓和指導。

  國內有家叫做新炬網絡的公司,給各大科技公司做IT運維的。2018年其營業收入達到5.28億元,第一大客戶就是中國移動。而新炬網絡顯然只是中國移動眾多運維供應商中的一個,可見“售后”市場的龐大。

  2019年,負責給三大運營商建設基礎設施和運維的中國鐵塔,實現營業收入764.2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利潤為人民幣52.22億元,同比增長97.1%。

  以華為的同行愛立信為例,2019年其財報里面,數字服務+管理服務收入達到了654.22億瑞典克朗,差不多510億人民幣,占到了愛立信營收的30%。

  我們有理由相信,華為每年可以向全球的通信網絡提供“運維服務”獲得數百億人民幣的收入。

  由于通信網絡使用的時間非常長,因此華為能夠長期的獲取收益。

  以英國為例,它承諾2027年去除華為5G設備,也就是說,他如果不承諾,那么七年后還會繼續使用。對于其他那些沒有承諾要去除華為設備的國家,正常情況下其華為通信網絡在2027年之后還將繼續運行。

  更何況未來兩三年,華為還會在全球不斷的部署5G網絡,這將在未來的十年持續的帶給華為收入。

  而非常顯然,如果說對中國在未來兩三年搞出28nm全流程去美化芯片還有疑問,那么2027年以后顯然是毫無懸念的。

  無芯片業務的第二部分,是華為的專利費用。

  根據2019年6月27日華為發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華為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7805項,自2015年以來獲得知識產權凈收入累計超14億美元。

  此外,累計對外支付60億美元專利費用用于合法使用其他公司專利,其中近80%支付給美國公司。

  只要華為愿意,就可以大大的提高這個收入。有多大上升空間呢?

  參考高通,它2018財年財報顯示,其專利收入達到了51.63億美元,差不多350億人民幣的收入。拿諾基亞作參考的話,2019年其技術收入為14.87億歐元,大約113.9億人民幣。

  顯然,華為的通信專利數量和質量都比諾基亞要高得多。

  過去,華為出于戰略考量,對于知識產權費用收取不多。

  而目前華為已經發出了加大對美國公司收取專利費用力度的信號。

  任正非在2019年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及對美國運營商Verizon收取專利費時說,

  “”Verizon是現在談判專利許可的公司,我們要價是合理的,他們自己心里應該明白。和高通相比是很客氣的,他們應該會給。我相信美國是法治國家,美國公司會付專利費的。10億美元是5年的總量,不包括5G,以后5G還會再談。“

  全球的電子公司,都可以成為華為的收入來源,這也包括國內的電子品牌企業。隨著華為在5G領域專利優勢相比在4G進一步的增強,而全球5G網絡和終端的數量在快速增長,只要它想,那么專利費一定可以大幅增長。

  不過我個人認為,專利收入不會是華為的主要發力方向。

  無芯片業務的第三部分,來自華為的軟件和技術服務對外拓展。

  華為的軟硬件技術,是可以對外進行技術授權和合作的。

  這其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華為的鴻蒙操作系統+HMS Core,這是學習谷歌。

  但是目前還處于初期階段,這個的想象力就非常大了。

  2016年1月,甲骨文的律師在指控谷歌侵犯了其Java版權的庭審中,稱安卓利用Java開發了安卓系統卻未支付版權費用,并且披露安卓系統已為谷歌累計帶來310億美元營收,利潤則高達220億美元,這讓谷歌非常不滿,認為律師閱讀了僅供律師查看的文件,卻公開在庭審中講出來,侵犯了其商業機密。

  這也可見安卓帶給谷歌的巨額利潤。

  2020年9月10日開始的華為的開發者大會,

  我覺得最值得注意的亮點是鴻蒙操作系統第一次開始在華為以外的設備搭載,第一批知名客戶來自家電行業,包括美的,九陽,老板,長虹旗下的四川愛聯(做物聯網), 360攝像機等,而這些搭載鴻蒙OS的家電產品今年底之前就會上市銷售,盡管只是一小步,這是華為構建操作系統生態,求生存的一個重要突破,

  圖片里的鴻蒙合作伙伴還有其他公司,我也搜索了下,都不太知名,有的真的很小,但是也作為合作伙伴列上去了,真的是剛起步的感覺。

  智能家居是鴻蒙的一個重要的發展領域。

  接下來還可以看,一是鴻蒙能不能突破汽車行業,為汽車廠家提供軟件操作系統,對標汽車業的安卓。這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2020年8月13日,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在2020中國汽車論壇上公布了華為三大鴻蒙車載系統的信息,包括鴻蒙座艙操作系統HOS、智能駕駛操作系統AOS以及智能車控操作系統VOS。華為希望將汽車分散的功能單元進行整合,形成一個以軟件為中心的架構,實現軟件硬件解耦。

  二是明年的華為手機升級成鴻蒙系統后,會不會有其他電子品牌使用鴻蒙,只能拭目以待了,看誰會是第一個,還是不會有?

  對于那些游離于主流品牌以外的手機廠家,比如說像非洲之王--傳音這樣的廠家,以及國內的手機ODM大廠,如聞泰,華勤,龍旗,天瓏,中諾等,他們一直為華為,小米,三星,OPPO等廠家的中低端機型做ODM,

  他們中有沒有廠家有推出鴻蒙系統手機的想法?

  會不會有動力和華為鴻蒙合作做自有品牌獲取逆襲的機會?華為也可以嘗試出售旗艦機設計和技術給這些廠家,激勵其使用華為鴻蒙系統。

  另外就是華為的云業務,華為的云計算業務發展也比較迅猛,

  可以參考其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阿里云,阿里云在2020財年收入達400.16億元,比上一年度247億增長62%,

  除此之外,擁有巨大潛力的還有華為海思的芯片設計對外技術出售和授權,

  京東方目前每年花費60億人民幣購買顯示面板驅動芯片,主要來自韓國,臺灣等地區廠商,那么京東方能不能購買華為的顯示驅動芯片技術來實現芯片自主化呢,當然是可以的,實際上最近的新聞就是華為成立了顯示驅動芯片研發部門,這個技術完全可以向京東方授權或者出售,也助力京東方替代臺系芯片。實際上華為的硬件技術并不是只有海思,大量的硬件技術都可以對外出售。

  例如華為的輪值CEO郭平在今年5月被美國加大制裁時說,過去一年,據不完全統計,華為在 ICT 的業務連續性上,投入了 15000 多個研發人員,重新開發了 6000 萬行代碼,重新設計了 1800 多塊單板,排查了 16000 多個編碼,這些投入使得華為在實體清單上活了下來。

  這些去美化的軟件和硬件技術,在今天的中國市場一定有巨大的需求,其中不少是可以為華為轉化為收入的。

  另外華為還有強大的人工智能能力,是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第一梯隊公司,

  以同樣在美國的實體清單上,在人工智能領域提供視覺識別為主的商湯科技,

  8月20日,據彭博報道,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徐冰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商湯2019年的營收達到5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47%。

  另外國內做語音識別技術為主的科大訊飛為例,2019年財報顯示全年營收達到了100.79億元,同比增長27.3%,凈利潤為8.19億元。

  接下來還有華為的制造能力外溢,華為在松山湖擁有高度自動化的智能制造工廠,擁有完善的質量管控體系,華為的旗艦手機,包括P系列和Mate系列,主要都在其松山湖工廠制造,理論上華為也可以學習富士康,比亞迪之類,對外提供制造代工服務。

  我個人覺得,如果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銷量大幅下滑,華為是不會讓自己的工廠閑下來,一定會給自己的工廠找事情做。

  ”無芯片業務“的第四部分,是投資業務,

  2019年4月,華為成立了哈勃投資。到2020年7月,這家公司已經累計投資了13家國產半導體公司。

  從動機上講,華為做投資的主要目的支撐和加快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但結果上看,由于國家在大力的鼓勵和加快半導體企業的上市,隨著這些半導體公司陸續在科創板上市,將使得華為在財務上受益。

  比較典型的就是正在準備上市的燦勤科技。

  2020年4月29日,華為旗下的哈勃投資以人民幣1.1億元入股燦勤科技,占4.58%的股份,燦勤科技對應的估值為24億元,而燦勤科技公司預計上市后的市值會在150億人民幣以上,這意味著華為的投資將會有數倍的收益。

  華為自身不會上市,但是必然會遇到中國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風口,相信13家半導體企業不會是華為的終點,這些公司上科創板的話,投資收益也將是華為的一個收入來源,尤其是如果入股的半導體企業里面出現了明星公司,股價出現起飛,那么收益將會有一定規模。

  華為 ”無芯片業務“最后的部分,還包括”無芯片硬件“。

  比如華為在全球基站天線市場,

  2019年8月,全球Top10分析機構ABIResearch發布了2018年度全球基站天線研究報告--《移動基站天線競爭力評估》,華為全球份額34.4%,排名第一。

  天線不需要依賴于芯片,未來華為還可以繼續保持這一優勢。

  如果華為愿意,這個”無芯片硬件“業務還可以大大擴展,比如手機的零部件,不需要太高的資本門檻,不少具有很高的凈利潤率的零部件被臺廠,日廠,美廠占據,而華為在很多方面已經有了相當的技術積累。

  在以往,華為都是聚焦高價值的”大業務“,但是在生存壓力下,誰知道華為會不會在這個領域做業務擴張。尤其是臺灣廠,取代起來難度會更低一些。

  以上是一點簡單的分析,

  可見,盡管芯片斷供會在2021年開始嚴重影響大約50%-60%的強芯片業務營收,

  但30%的弱芯片業務能持續發展到2022-2023年甚至更久,

  而10%的無芯片業務有很大增長空間,可以支撐華為的生存。

  實際上以華為的體量,不到其五分之一的營收就可以進世界五百強。

  請注意,因為以上的分析,都是建立在華為完全依靠自己的基礎上的,

  不要忘了,華為的背后還有國家的存在,中國在戰略領域的國家力量投入,從來都是堅定不移的。軍工領域就不提了,民用領域,最為典型的就是京東方,中國商飛和長江存儲。

  京東方光是在綿陽的AMOLED產線投資就高達465億元人民幣,而其工廠遍布全國,成立以來累計總投資已經在3000億人民幣以上。

  長江存儲在2016年成立,現在可以在企查查上查詢其注冊資本,達到了562.7億元人民幣。

  中國商飛從2008年成立以來,幾乎沒有收入,近幾年才有ARJ21開始不斷銷售,2018年交付了6架,2019年交付了12架,雖然在不斷增加,但是顯然這個數量級別帶來的利潤是不足以養活上萬員工和集團的研發運營支出,國家力量在堅定不移的投入。

  目前的華為,在技術,體量和產業鏈價值上遠比比其他公司還要大,

  因此國家必然會從資金,技術,科研機構等各方面協調投入,形成國家和企業聯手的局面。

  如果看最近的新聞,華為任正非相繼訪問國內上海交大,復旦,東南大學,南京大學等高校,加強國內頂尖高校和華為的合作,這將極大的增強華為的智力資源投入。

  而在2016年9月1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會上,

  中國日報記者提問:剛才白院長介紹了”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的成果,我們想了解一下第二階段以及未來有什么安排和考慮?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回答:”我們把美國‘卡脖子’的清單變成我們科研任務清單進行布局,比如軸承鋼、光刻機,還有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等,我們爭取將來在第二期,聚焦在國家最關注的重大的領域,集中我們全院的力量來做。“

  ”聚焦在國家最關注的重大領域“”集中我們全院的力量來做“,

  這些細節能夠感受的信息是非常明確的,而根據中科院官網,其擁有7.1萬名職工和6.4萬名在學研究生,這顯然是很大的研發力量。

  對于華為來講,發展無芯片業務和弱芯片業務,以及大力開展和推動國產去美化產業鏈建設,都是生存的手段。

  很多聲音擔心說華為的芯片庫存頂多一兩年,兩三年,要是這個時間之后即使舉國之力投入,國內還搞不出來28nm去美化芯片產業鏈,那怎么辦呢?

  兩三年看起來也并不是太長的時間。

  按照底線思維,確實應該這樣思考,除了繼續使用芯片庫存制造和銷售產品外,華為一定會同時發展無芯片業務和推動芯片全流程去美化兩個工作,

  其實只要華為能實現無芯片業務(終端互聯網服務收入,網絡服務收入,專利,投資,云計算,鴻蒙和HMS,智能制造服務,軟硬件技術授權和出售,無芯片硬件等)能實現穩定甚至有所增長,華為的基本生存問題就解除了,這個無芯片業務的發展空間是如此之大,有安卓,亞馬遜云,富士康,高通等大批的對標物,這可以在兩三年之后繼續支撐華為推動實現去美化半導體制造,

  而只要半導體制造實現去美化和國產化的那一天,即使只是28nm或者更低水平的制程,也意味著華為大逆轉的開始,換句話說,那也將是華為王者歸來的時刻。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re在线播放视频| 亚洲福利在线看| 59pao成国产成视频永久免费| 日本亚洲天堂网|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骚视频在线观看| 天堂草原电视剧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japmassage日本按摩| 男人把j桶进女的屁股的动态|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毛片|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男女一对一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a毛片免费播放全部完整| 日韩中文有码高清| 交换韩国伦理片| 露脸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成年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 成人福利app| 亚洲gv白嫩小受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91| 国产在线短视频| 99re国产精品视频首页| 成年免费视频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男人边吃奶边爱边做视频刺激| 国产免费内射又粗又爽密桃视频| 91大神免费观看|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亚洲综合久久精品无码色欲| 青青草国产免费久久久下载| 国产综合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三级极精品电影|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色噜噜狠狠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a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无码专区天天躁天天躁在线| 亚洲bt欧美bt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