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信息化的下一步重點是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國家衛生健康委在《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試行)》中,對開展互聯網醫療工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這些門檻的設置有利于加強監管、保障醫療安全,維護患者利益。但這些條件都是基本要求,要使互聯網醫療真正方便百姓,至少還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醫保的支持要到位。國家應盡快出臺互聯網診療相關的收費與報銷配套政策,以及從技術上支持醫保的脫卡支付。如果醫生在互聯網上提供的服務不能得到合理的價值體現,醫生的積極性就難以發揮;而如果沒有合理的報銷政策,就很難引導患者充分利用便捷的互聯網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服務就可能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境地。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9年重點工作任務》要求,國家醫保局在9月底之前完成制定互聯網診療收費和醫保支付的政策文件。目前完成這兩項政策制定的地方還很少,四川、江蘇制定了部分“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的收費價格,還沒有地方出臺醫保支付的相關政策。
醫保報銷政策的制定面臨的困難更大。一方面,互聯網醫療將看病過程簡化了,為患者提供了方便,醫保應有相應的報銷政策予以支持和引導;但另一方面,互聯網醫療提高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便利性,有了醫保報銷,個人負擔減輕了,就很有可能引發更多的無效醫療服務,造成資源的濫用,降低醫療服務效率。
而一旦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被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那么醫保的脫卡支付就變得非常重要。互聯網醫療發生的場景往往是在家里或單位或旅途中,如果不能脫卡支付,互聯網醫療的實際應用將非常困難。
其次,互聯網醫療信息系統要與實體醫院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互聯網診療、互聯網醫院的區別之一在于前者只能用本院的醫生,后者則可以用外院的醫生。但二者都必須依托實體醫院。無論哪種互聯網醫療方式,都需要做到網上醫療信息系統和線下實體醫院信息系統無縫銜接。
病人在線上診療時可能遇到3種情況,一是假設作為某種慢性病的復診病人,醫生在線上了解病人情況后,認為病人無新情況,開出線上的重復處方,病人交費后,藥品可能第二天就快遞到家了。二是同樣作為某種慢性病的復診病人,醫生在線上了解病人情況后,認為病人有新情況,需要做個檢查才能下診斷,醫生開出了線上檢查單,病人線上交費,按要求做完檢查,醫生在線上看到檢查結果后診斷還是原來的慢性病。三是如果線上醫生看完檢查結果之后,認為病人還有可能得了另一種病,按照互聯網醫療不能對首診患者做診療的原則,病人還需要到線下實體醫院找醫生做診斷。
第三,要為病人建立可即時更新并共享的電子健康記錄。在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醫生在線上問診時,不僅要采集病人的主訴,還希望看到病人的電子病歷或電子健康檔案等資料,以便于更準確地做出診斷,判斷是否是復診病人,判斷診療活動是否符合要求。如果沒有電子的,病人可能要掃描或是拍照,不僅不方便,準確性也會打折扣。目前,很多地方已經實現病人可以在自己的手機上查看檢查檢驗結果、健康檔案,醫院醫生可以在病人授權的情況下,調閱病人的健康檔案或在其他醫院的電子病歷。
當前,各地正在按照國家衛生健康委的要求積極推進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建設。這個平臺建設的目標之一,是實現人生命全周期的健康信息匯聚,形成個人全面的電子健康記錄,并實現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互聯互通與共享。在互聯網醫療這種新的模式出現后,患者在互聯網醫療中產生的電子病歷也應匯聚其中,線上的醫生和線下的醫生一樣也能共享調閱病人的電子病歷或電子健康記錄。如果這個目標實現了,患者在互聯網上看病將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