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最近半導體等行業的出口量急劇減少,引發韓國國內對于如何保持半導體強國地位的激烈討論,提出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大規模投資和快速增長將導致中韓技術差距縮小等問題。
韓國銀行總裁李柱烈在考察中國硅谷——中關村后,表示出對韓國產業現況的擔憂,中國正在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生態鏈,降低對進口產品依存度,韓國等主要半導體出口國都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中國半導體的競爭力到底如何?中國在2014年成立了218億美元規模的半導體基金,并著手投資70個項目,中國企業目前在半導體行業的投資規模估計有8億美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4月提出半導體心臟論,將芯片比喻為人的心臟,心臟不強,體量再大也不算強,要求加快在芯片技術上實現重大突破,勇攀世界半導體存儲科技高峰。
但中國企業一段時間內還很難縮小與韓國企業在半導體技術、生產能力上的差距。2月21日韓國Woori金融經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政策現況及影響力評價》中指出,由于美國的牽制,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目前處于放緩狀態。存儲器行業由于技術的高度集成化以及資本集約度的深化,進入門檻正不斷變高,中國目前很難進入該市場。即便是中國的大規模投資很具威脅性,但目前世界排名前10的半導體企業中沒有中國企業。中國企業不僅工藝落后,生產成本也非常高。
韓國國際貿易研究院指出,中國和Big3(三星電子、SK Hynix、Micron)的技術相比仍有3-5年差距,Woori金融經營研究所也同樣認為中國和韓國企業相比,DRAM落后5年、NAND Flash落后3-4年。
此外,美國對“中國制造2025”的牽制,給韓國爭取了更多的時間。美國強化了對與中國進行合作的臺灣企業的監視,中國各類M&A嘗試紛紛以失敗告終,美國總統特朗普干涉大中華圈企業對高通的收購,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
Woori金融經營研究所認為,未來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重點很能可能轉為晶圓代工,2-3年內中國存儲器行業在產量上很難有突破,中國企業在存儲器半導體chicken game中勝出的可能性非常小,但仍須警惕中國在系統半導體、材料、后工藝等其它領域上的發展。長期來看,中國還是很有可能成長為半導體強國,過度依賴存儲器的韓國半導體企業很有可能會被中國企業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