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電 8吋廠產能大爆滿,即便先前已啟動漲價,迄今仍無法滿足客戶需求,聯電只能「挑客戶、挑訂單」生產,不少客戶主動加價,只為了能取得充足的產能。
由于8吋廠多數已折舊完畢,相關產能供不應求,挹注聯電營運可期。但也因為聯電8吋產能太滿,業界傳出,有IC設計廠商新產品因初期訂單量較少,無法取得足夠產能支援,為此大傷腦筋。
目前半導體主流晶圓規格為12吋,全球主要晶圓廠擴產,都以12吋廠為主,8吋晶圓廠只能透過去技術瓶頸化增加產出量,且市面上已無法取得全新8吋機臺擴充,使整體產能增幅有限。
但對很多消費性、電源管理等芯片而言,8吋晶圓是最適合生產的規格,成本效益勝于12吋,加上不少物聯網應用芯片多在8吋廠生產,在需求提升、供給增加有限下,促成此波8吋晶圓代工產能供不應求盛況。
聯電證實,目前8吋產能持續滿載,無法滿足所有客戶的訂單需求,所以該公司也進行產品優化,希望可以維持長期穩定的訂單,并將半導體矽晶圓等原物料上漲的部分,于第2季末開始反映在報價。
不過,由于矽晶圓成本占整體代工價比例不高,所以盡管矽晶圓從去年至今漲幅驚人,但據了解,最近一波聯電8吋產能的漲價幅度約個位數百分比,以特殊規格的產品報價漲幅較高。
面對8吋晶圓代工產能大缺,IC設計業者透露,如果是原來已訂下的產品,代工產能沒什么問題,但要增加新產品的產能,就有點辛苦,而且即使想轉到其他家生產,也不是每家代工廠的生產線都能勝任。
大陸上市募集資金擴產
為了更好地募集資金擴產,聯電昨天股東臨時會通過旗下和艦申請赴上海A股掛牌案,有小股東擔憂聯電技術外流,聯電董事長洪嘉聰表示,大陸半導體產業近年蓬勃發展,當地官方也很支持,聯電在智財管控會做得非常嚴格,員工的跳槽情況難免,有時會面臨高薪挖角,但重要制程與技術都會在臺灣。
目前聯電持有和艦超過百分之九十八股權,和艦發行新股掛牌后,聯電持股將降到約百分之八十七。聯電規劃讓旗下和艦、聯芯與聯璟合作,整合三家公司的八吋廠、十二吋廠與IC設計服務的資源,以和艦為主體,向中國大陸證監會申請A股掛牌。
聯電規劃,和艦A股掛牌發行股票面值為每股人民幣一元,本次發行新股股數不超過四億股。聯電財務長劉啟東表示,在股東會通過后會盡快申請,但何時可正式掛牌,尚無法預測。
劉啟東說,和艦于A股掛牌后,在大陸可有籌資管道,取得資金可支應其本身未來的擴建,聯電的資金則可用來投入臺灣或其他地區的擴建、配發高股息或實施庫藏股。有小股東建議聯電考慮減資,但洪嘉聰說,減資要看狀況,包括手上營運資金與未來擴充計劃等,追求股東權益是公司方向。至于是否要實施庫藏股或減資,會通盤納入考量,再向董事會報告。
劉啟東指出,這次由和艦申請上市,但并沒有與聯芯、聯璟合并,聯璟是和艦百分之百持股子公司,而和艦與聯電合計對聯芯持有六成多股權,具有控制力,另外三成多是大陸股東持有,但有附買回。未來大陸的客戶主要由和艦接單,其他地區客戶則由聯電接單,如果兩者要跨區接單,需支付對方一筆服務費。
聯電表示,和艦申請發行A股,主要是希望大陸子公司可吸引更好人才,并進一步解決籌資問題。
劉啟東表示,大陸半導體產業快速崛起且搶人才情況嚴重,去年人才流失率高達15~20%,為保持和艦等子公司競爭優勢,透過在A股上市并提供股權連結獎勵機制,可吸引并留住好人才,而且未來資本支出也能由資本市場籌資,聯電則可專注本業
由于8吋晶圓代工產能吃緊,和艦在籌得資金后將進行擴產,由目前每月6.4萬片月產能,至明年底提升至7.7萬片。至于廈門廠聯芯今年底月產能約達1.7萬片,預計明年底將擴充產能至2.5萬片,達到經濟規模后就可由虧轉盈并挹注聯電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