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下午,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傷骨科手術室在進行一臺特殊的手術。患者被診斷為骶骨H型骨折、脊柱骨盆分離、低位髖臼前柱骨折。手術中,一臺手術機器人成為醫生們的“新助手”。
吉大一院機器人助力醫生做手術 術時縮短一半
機器人是怎么在這臺手術中出色完成任務的呢?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孫大輝介紹,手術前,通過把三維影像掃描融合在一起,圖像被同步傳輸至機器人系統。醫生在計算機導航系統屏幕上設計好釘道,就如同擁有一雙“透視眼”,準確判斷通道安全后,就可以把螺釘固定。
“以前,通過人工徒手操作時,手術用螺釘子打到一半時候,如果發現螺釘位置有偏差,就要完全通過人工操作再進行調整。”
吉大一院機器人助力醫生做手術 術時縮短一半
孫大輝表示,而有了“獨臂俠”,就可以通過電腦精準定位,自動生成一個最合理的三維通道,只要通過醫生下指令,“獨臂俠”就會按照生成好的路徑精準將工具精確定位到手術位置,讓套筒指向目的釘道的進釘點。并沿著套筒鉆入導針,插入患者身體內部,確認位置無誤后,再把螺釘套進導針固定、拔出導針。
這個過程是有些復雜的,但在“獨臂俠”的操作下,不會因為偏差而讓導針有偏離,造成血管、神經的損傷,這也在無形中減少了并發癥的產生。
通過“獨臂俠”,還能把傳統的手術達到標準化程度,讓手術誤差僅為0.1—0.2毫米,使復雜手術的風險率降低。“用骨科機器人輔助手術,患者的軟組織損傷小、手術切口小、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恢復更快,而且手術時間能縮短一半。”孫大輝主任說。
骨科手術機器人系統由機械臂主機、光學跟蹤系統、主控臺車構成。從仿生學的角度形容,光學跟蹤系統就像是機器人的“眼”,不僅透視骨骼的深處,還實時監控每一個手術環節;機械臂就是機器人的“手”,6軸的設計兼顧了靈活性和穩定性,而主控電腦系統就等于機器人的大腦,傳達醫生的想法給以上兩個設備,幫助醫生進行“路徑規劃”。
手術中,醫生通過這樣的“透視眼”,就能對患處進行三維影像掃描,將手術工具精準定位到手術位置,則不需要反復透視來確定進釘位置,極大減少術中輻射次數,讓醫生與患者受到的輻射傷害降低到最低。同時,也降低患者感染的風險。
據孫大輝介紹,機械人對于脊柱及四肢創傷,尤其在上頸椎疾病、脊柱畸形矯正、脊柱術后翻修,及骶髂關節、股骨頸、髖臼等部位的手術方面都很有優勢。對骨盆及髖臼等常規手術難以置釘的患者,以及一些因骨質疏松而不便進行多次進釘嘗試的患者也很有利。
隨后,吉網、吉刻APP記者從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創傷骨科了解到,該院成為由兩部委批準創建國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成為全國21家牽頭醫院之一,也是吉林省唯一一家牽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