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電動化已經是汽車產業發展的一個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無論是從市場導向還是政策層面,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速度都有目共睹。
據數據統計,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500萬輛,充電樁480萬根,目前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每年以60%的增速保持增長,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500萬輛。大勢所趨,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作為電動汽車基礎設施的充電樁也得到迅猛發展。
8月22日,云快充“‘破?立’云集價值”主題戰略發布會在上海外灘舉行,并宣布云快充由充電樁生產運營商轉型為首個第三方免費充電樁共享平臺。不產樁、不賣樁、不建樁,專注于通過平臺產品提供運營服務。
破而后立:從“樁主”到平臺服務商
轉型成為第三方共享服務平臺,這對于一開始就自建充電樁的云快充來說,無疑是個慎重的抉擇。用創始人田波的話說:克服痛苦,二次創業,要擁抱轉型的痛苦和不確定性。
在之前的三年時間里,云快充都是以“樁主”的身份存在,從場地選擇、充電樁的采購,建設,研發、到首批設備驗收投入運營,所有一整套的流程都相當熟悉。前期云快充累計建設充電站97座,總功率45000KW,累計充電量900萬度,完成充電服務25萬次,服務范圍分布在南京、蘇州、無錫、徐州、高郵等地。
當然,也正是這些小有規模的成效及“行業老兵”般對產業鏈的深入了解,在行業加速發展的同時,云快充也明顯地看到了野蠻生長下的諸多問題。
田波云快充創始人兼CEO
創始人田波說,新能源是欣欣向榮的產業,市場空間足夠大,大到看不到天花板。但前期跑馬圈地的發展模式帶來了許多問題,快慢充配比不合理、充電樁高故障率,高閑置率,燃油車占位,安全監管能力和運營服務標準缺乏.......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在不斷總結經驗優化流程中,擺在云快充面前只有兩條路:只做充電樁的投資運營;或者做平臺研發與服務。最終,云快充選擇后者,打破自我,而后立命,借助已有的運營經驗,為充電樁生產商和運營商提供第三方共享服務平臺。
干“店小二”的工作,把運營標準化
小而分散、大而不強;各自為陣,互不兼容。簡單概括這就是當前國內充電樁運營商的現狀。在一二線城市的幾十家運營商中,可能三四家大體量企業就占據了30%~40%的市場份額,其他各家中小運營商單打獨斗,效率低下。
為此,云快充提供了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首先為運營商服務,幫助解決充電站運營管理問題,將發現的問題逐漸轉化成標準化、信息化流程,不斷優化。
其次是好用,也代表著專業,云快充是運營商出身,深刻理解產品的各種業務場景和運營邏輯,因此對產品本身有著最初始的嚴格要求。
第三就是做獨立第三方,不產樁、不賣樁、不建樁,專注于通過平臺產品為運營商提供服務,“只提供更好用的淘金工具,不跟大家搶金子。”
最后就是免費,為了更好的服務B端運營商,目前云快充平臺所有功能均免費向合作方開放。通過免費來幫助運營商搶占市場先機,共同成長。
解決了運營商的痛點,同時還要兼顧到充電樁制造商和車主用戶。云快充在共享平臺之下開發了4個APP和3個后臺,共15大模塊,70項服務功能。其中對運營商提供了包括信息管理、營銷管理、用戶管理,財務管理,安全警告管理等服務功能,另外開發了智能巡檢助手,實現巡檢管理、故障分析與告警、績效考核等功能。
針對電充制造商,提供APP+PC雙服務端,實時監測充電樁運營狀況,作為維保助手提升服務效率。對于用戶,確保提供的電樁信息100%真實,企業用戶還提供企業級賬戶管理功能,優化充電體驗。
跑馬圈地即將成為歷史,未來空間依然很大
電動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充電樁基礎設施的全面布局,大大小小的充電樁運營商林立,市場在擴大,入局者也不斷增加。對此,田波表示,未來市場空間比想象的要大很多,等市場真正爆發了,更需要做的就是聯合,提高效率,降低整體成本。
云快充選擇轉型做平臺服務,一方面也是聯合打通制造商、運營商、用戶三者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是在市場真正爆發之前,通過平臺服務搶先整合資源。
目前,云快充已經和新能源汽車廠商,運營商等展開合作對接,未來,也將會有更多新的發展模式等待被開發運用。同時,也要面對行業充電樁通用協議標準不統一問題,以及發展過程中平臺自身盈利等現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