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月之前,我們報道了曾在2016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50家最聰明公司”的儲能電池創業公司AquionEnergy瀕臨破產的故事。當時,我們還有感于全球儲能市場的風云詭譎,并為這家業界黑馬的猝然倒下而不勝唏噓。
(相關文章:宣告破產!比爾˙蓋茨豪賭的“全球第五聰明公司”一年內迅速衰落)
AquionEnergy這家初創公司獲得了比爾˙蓋茨領投的D輪3500萬美元融資。2014年1月,該公司宣布,蓋茨又與部分股東將D輪融資金額上調至5500萬美元。但到了2017年年初,這家公司淪落至瀕臨破產的困難境地。2016年,AquionEnergy還名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最聰明公司第五名,2017年年初已經瀕臨破產。
但商業的世界就是這么充滿戲劇性。如今,AquionEnergy卻又重新站了起來,在接受了以美資為主的合資公司Juline-Titans的注資之后,他們已經擺脫了《破產法》第11章的束縛。值得注意的是,投資方中有一家名中國公司的身影。
(注:《美國破產法》第十一章是在法庭的保護之下在滿足債權人債權要求之前,給予公司時間重組其業務及/或資本結構。與傳統意義上的破產或清算(第七章)不同,進入第十一章破產保護程序的公司業務照常進行,且其目標是通過這一程序產生一個有持續發展力的、財務更健康的企業。)
給了Whitacre信心的或許恰恰就是參與此次注資的的中國企業。據悉,中國泰坦能源科技集團持股的合資公司Juline-Titans是在擊敗了其它三位競爭者之后,最終才以超過9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此次Aquion的注資案。對于Aquion而言,中國公司的參與,意味著資金、制造技術和龐大的能源市場,他們接下來的道路想必也會走得更為順暢。
但就在今年的3月份,Aquion還處于另一番景象之中,彼時公司迫于經營困境,不得不主動申請破產重整保護,這在那時候可以說是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同時,業內的觀察家們也紛紛質疑,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家前景無限的電池公司不得已做出了破產重整保護的決定呢?
對此,創始人Whitacre表示,在創業后不久,公司就面臨了一系列商業上的挑戰,雖然技術研發有條不紊的推進,也與越來越多的小型電網簽訂了合作協議,公司的營業額緩慢增長。但為了在短時間內大幅提高電池的產量,公司花掉了大量的經費,嚴重的財務超支使得來自投資人的資金很快就變得捉襟見肘。
禍不單行的是,鋰電池成本的大幅下降使得Aquion公司遭遇到了空前嚴重的生存危機。根據Aquion此前的意愿,他們希望自家的主打產品——以鹽水為電解質、并配以氧化錳陰極和碳基陽極的鈉電池——的售價可以降至每千瓦時不到300美元,而這一價格是低于較為昂貴的傳統鋰電池的。
不過,為了滿足手機、電動汽車和太陽能備份系統的需求,全球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其價格在兩年內下降了將近一半,不僅跌破了300美元/千瓦時的生死線,而且據彭博新能源財經預測,到2025年和2030年鋰離子電池價格將分別下降到109美元/千瓦時和73美元/千瓦時。
眼看大勢不妙,Whitacre開始發動輿論攻勢。他首先認為,鋰電池當前的市場價格并不能反映真正的生產成本,懷疑大型鋰電池制造商為了搶占市場而故意壓低成本。而他本人的既往研究也印證了這一觀點,如果沒有實現技術上的重大突破,鋰電池的降價空間是十分有限的。
除此以外,很多研究人員還對鋰電池的性能提出了質疑,認為鋰電池在技術持久性方面似乎仍有限制,因此不適合用來做基荷電網的存儲中介,同時,其有限的壽命周期也會顯著提高長期的使用成本。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不利因素”都沒能阻擋潛在投資人對鋰電池跳水般下降的價格的關注。他們所看到的只是Aquion的競爭對手已經占據了優勢。
“這只會增加我們對風險的認知,”Whitacre說。他注意到,投資者們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既然這家公司的競爭對手已具有成熟的規模且產品價格相似,那么為什么我還要投資這家規模尚未成熟的公司?”
也正是在重重挑戰的壓力之下,Aquion不得已做出了將自己售賣的痛苦決定。
“我們最好的出路便是由一家對我們技術有興趣的跨國公司把我們收購,然后將我們的技術整合進他們已有的產品生產線或提供至他們的系統,”Whitacre說。
但就像童話故事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中一樣,Aquion還沒有與任何買家完成交易,其惡化的財務狀況就迫使其走到了破產的邊緣。在此過程中,Aquion停止了工廠運營,裁員了100多名員工,還引發了一項訴訟,該訴訟聲稱員工沒有得到足夠的知情通知。
接下來,是長達幾個月的重組、債務清償——起碼要為收購打造一個體面的形象。兜兜轉轉,Aquion終于走出了破產重整保護的陰影。
“Juline-Titans(中國泰坦能源科技集團持股的合資公司)真的有興趣使這個事情成為一個真正的事業,并使Aquion成為一個更強大的企業”,Whitacre說。
但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在競爭激烈且變幻莫測的市場面前,過于理想化的目標會顯得十分虛無和脆弱。不僅Aquion如此,另一家更為大名鼎鼎的A123也是如此。
Aquion的收購情形與A123的情況有些類似。A123是一家源自于麻省理工學院的科技公司,專注于鋰離子電池和能量存儲系統的研發和生產,其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得到了美國政府的大量資助,而且還與通用、寶馬等主流汽車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
但就是這樣一家明星公司也同樣難逃失敗的厄運,最終于2012年向法院遞交了破產保護申請。
2013年1月28日,破產后的A123被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商萬向集團收購。這場收購曾遭到美國政治家的反對,因為該交易涉及美國聯邦政府支持的知識產權的轉移。中國企業及其附屬公司比較愿意為那些有前景的技術提供資金以將其推向規?;圃?,這引發了美國人對自身的長期行業領先地位的擔憂。
不過,根據協議,吸收完投資之后的Aquion仍然將繼續以獨立的方式運營,在匹斯堡進行研發工作。然而生產制造將遷至其他地方,可能將會是中國某地。Whitacre稱,他目前在公司中擔任顧問,但今后他的身份仍未最終決定。
Whitacre說,新投資者打算投資數千萬美元使公司重新走上正軌,包括重新建立供應鏈,并在未來六個月內啟動制造業務。一旦這些得以實現,Aquion的產品將擁有更直接和明確的業務路徑。
在此之前,Aquion的原始銷售策略是瞄準小型市場,向主要位于發展中國家的小型電網運營商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提供電池。而現在,Aquion可以直接面向中國的大型電網運營商,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他們可以直接將我們的電池添加至他們已有的產品線中,幫助整合可再生能源?!盬hitacre依然相信,他們研發的鈉電池是電力存儲最有前景的解決方案。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有了足夠穩定的經濟支持,并且有了更廣闊的市場,他堅信他們的技術可以保證在未來幾年納電池的成本比鋰電池下降的更快。“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已經準備就緒,剩下的只是靜靜等待奇跡的來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