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工智能這個詞特別熱。百度CEO李彥宏坐上無人駕駛汽車上了各大公眾號頭條,憑著這條熱搜,由大數據搭建起深度神經網絡,有著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成功地吸引了受眾的眼球。
過去一百多年里,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發(fā)展,推動了工業(yè)的升級改造。工業(yè)革命中的電力生產,信息革命中的互聯網應用,都為社會帶來巨大變化。現如今,人工智能也如此前出現的新技術一樣,正為一些領域帶來顛覆性的改變,阿法狗擊敗了李世石、柯潔,IBMWatson平臺診斷癌癥比醫(yī)生還準確,“智能投顧”判斷投資行情為投資者賺了更多錢……也許人工智能真的會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發(fā)明一樣,將越來越多的行業(yè)舊秩序打破。
然而,誰更應該主動擁抱人工智能這一顛覆性技術,僅僅是有著創(chuàng)新精神的中國互聯網精英嗎?有人斷言,人工智能將會成為一種服務,自己無需擁有,在需要的時候從百度、谷歌購買。但筆者認為這是片面的,人工智能不應該淪為一種服務,而是應該滲透到實體經濟內部。傳統行業(yè)的企業(yè)家們更應有所擔當,拿出吃苦耐勞、主動創(chuàng)新的精神,秉著深度改造工業(yè)和社會的誠意,主動將人工智能技術送入工廠,將超強的計算和學習能力融入到傳統的機器設備中去,生產出改變人們生活的好產品。
前兩天,一名德國網紅致信德國總理默克爾,感慨中國的互聯網技術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并直白地建議德國向中國學習。沒錯,近幾年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在“奔跑”,然而觀察繁榮景象的背后,傳統行業(yè)的缺位十分明顯。圈粉無數的掃碼支付、共享單車、滴滴打車以及網購,只是滿足了國人吃喝拉撒的剛性需求,還談不上與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傳統行業(yè)的深度結合——銀行的APP被支付寶、微信秒殺,人壽巨頭的互聯網保險賣不過馬云,出租車公司沒有自己的預約系統,約車還得上人家微信的平臺。反觀歐洲實體經濟國家,互聯網技術更注重于實現傳統行業(yè)的轉型,比如德國所有的出租車公司都有自己的APP,所有的銀行都有網絡營銷和APP產品;傳統汽車企業(yè)BMW正在研究如何利用虛擬智能科技優(yōu)化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梅賽德斯奔馳的新款智能汽車裝上了停車位系統,用戶可以在手機APP上接收到符合他們車輛尺寸的潛在空位……
電力行業(yè)有百年歷史,是各國經濟的命脈。現如今,要經受得住新能源革命、能源互聯革命的考驗,電力企業(yè)應把握主動權,用人工智能技術驅動行業(yè)大變革。智能電網是由大數據支撐的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源系統,必然會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與人工智能越來越多地交織在一起,產生積極的影響。比如,在調度方面,風能、太陽能對電力生產調度提出了極大的考驗,有著深度學習能力和循環(huán)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可以對大量歷史數據進行建模,從而提高預測的準確度。在設備維護方面,利用設備年限、溫度、雷擊、是否長期過載等大量數據,能夠建構健康度回歸模型,從而提高維護設備的效率……人工智能在智能電網領域的應用遠不止這些。可以預見,未來更多的人工智能技術將被利用,傳統制造業(yè)企業(yè)將發(fā)展為具有創(chuàng)造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的智慧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