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2-3年間半導體業界大型收購合并(M&A)絡繹不絕。隨著技術的發展,可以看做是為了將設計、生產費用的增加完善為規模經濟而進行的移動。但是在M&A熱中看不到的主要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金融資本正在滲透半導體產業。
操控美國半導體業界的先鋒集團
縱觀2014年開始至今的半導體企業間大型M&A示例,先鋒集團出現的次數最多。先鋒集團是賽普拉斯(7.49%)、高通(6.41%)、威騰電子(8.75%)、美國安森美(7.5%)等主要收購企業最大的股東。這家公司也是蘋果(6.14%)及英特爾(6.34%)的最大股東。將電子領域核心企業放于手掌之上端詳的同時,還主導著信息技術(IT)產業的流動。
盡管先鋒集團以未能實現結束,但也參與了位于半導體裝備第一和第三的企業AMAT與東京TEL的M&A。AMAT的最大股東也是持有6.42%股份的先鋒集團。先鋒集團還參與了現在正在進行合并審查的科林研發與KLA-科磊間的交易。因為它是持有科林集團8.98%股份的最大股東。
除先鋒集團之外,持有這些企業股份5%以上的股東都是投資信托及投資機關。
先鋒集團的手機應用
除先鋒集團外新受矚目的金融資本是孫正義社長領導的軟銀。上個月以320億美元(約合2562.1908億元)收購ARM的一家軟銀是IT業界的“大手”。軟銀投資組合包括了通訊公司、制成品及軟件。這里還確保在半導體中也是核心的中央處理裝置(CPU)磁芯。盡管將一人統治力較強的軟銀放在與互惠基金或私募股權基金的統一線上較難,但超國籍金融資本在半導體市場的影響力逐漸變大十分明顯。
軟銀開發的機器人“pepper”
憑借壟斷化提高談判力,牽制競爭公司
隨著支配金融資本產業,逐漸出現了以M&A代替研究開發(R&D)及設備投來培養談判力,提高收益性的傾向。盡管最終未能成功,但AMAT與TEL合并的話,半導體裝備公司與客戶公司代工廠間的格局會變得不同。這是因為裝備公司作為壟斷企業掌握談判力。科林集團已經收購了占有全工程檢查(Inspection)裝備市場90%以上的KLA-科磊,一次提高自己的支配權。
隨著多樣機能的統合,設計與設備投資費用的增加盡管大型化也有無可奈何的方面,但仍會產生革新動力消失的憂慮。
隨著半導體生態界以大型企業為中心進行整編,現在半導體設計或裝備創業難尋。除可以活用壟斷性的地位的大企業之外,很難維持投資。美國硅谷投資業界一位相關人員表示:“美國創業資金(VC)中,向半導體投資的公司十分稀少”。上個月訪韓的Walden C. Rhines會長表示:“盡管不能說徹底沒有創業公司,但半導體企業的M&A合并,實際上還是有影響的”。
生產技術果斷的投資還是很難。支配產業資本的三星電子想要改善3DNand flash存儲器收益率,建成批量生產線,幾年間達到了天文數字般的費用。像這樣的決策在短期內要獲得收益的金融圈基礎在董事會中很難實現。預計將會展開與即使有虧損也堅決投資的產業資本抗衡的靠身體決一勝負的戰略。
奇特的韓國半導體產業
韓國半導體產業結構多少有些特殊。存儲芯片排名第一的企業與DRAM排名第二、第四的企業一直堅持著。半導體外包生產(Foundry)公司在邏輯閘(邏輯)領域有強大的三星電子與模擬專業化鑄造廠東部HiTek存在。橫跨存儲與系統半導體全部領域的生產土壤已經準備完畢。
這些企業的構造與美國金融資本支配的全球企業有很大差異。存在行使絕對影響力的最大股東Owner。三星電子由李健熙會長與特殊關系人持有股份18.15%,三星生命也持有股份7.55%。三星生命由李健熙會長持有47.03%的股份,即使擁有由股東構成的理事會,Owner的判斷也起到決定性作用。SK Hynix 最大的股東SK Telecom持有20.07%的股份。決定權限集中于崔泰源會長及將重點放在SK C&C的控股公司體系。東部HiTek與東部株式會社子公司東部建設持有30%的股份實現了以Owner為中心的經營。也有人評價稱:“在存儲這一懦夫游戲中韓國業界之所以能生存下來的秘訣就得益于果斷作出的數萬億韓元的投資決定以及能夠忍耐的Owner 經營”。實際上,三星電子在懦夫游戲結束之后也是最果敢地在存儲領域投資的。
中國,金融資本戰略帶來的“不竭之水”
中國在2007年智能手機上市之后,被稱作的“灰色市場”的山寨產業在中國開始發達。中國在扮演著“世界的工廠”角色的時代,使用客戶商標(OEM)企業們開始向周邊盛行抄襲復制配件或制成品的產業。
有幸的是,中國已經從10多年前開始開發以民間為中心的半導體。出現了模仿臺灣聯發科技的展訊通信,瑞芯這樣的應用程序處理器(AP)企業;隨著政府開始向移動通信網投資,又出現了華為?ZTE等快速發展的公司。已經可以算是很自然地具備了半導體開發的基礎。半導體業界相關人員表示:“5-6年前訪問了華為芯片開發子公司海思半導體,已經具備了幾千名工作人員規模的研究開發(R&D)中心。已經具備很多從美國硅谷學習歸來的人才”。
去年開始中國政府大規模建成的半導體基金扮演著在這樣的氛圍中使得大規模裝置產業投資也變得可能的引水角色。這是可以克服以理事會為中心的股東資本主義界限的方法。
中國半導體基金包括中央政府建成的北京基金(Beijing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International Fund)為1200億元(約合210000億韓元)以及半導體產業培養基金(National IC Industry Investment Fund Co., Ltd)。此外,還有各地方政府基金。
這不是單純的投入稅金的層面。三星電子也在北京基金中投入了100億韓元,英特爾公司是持有紫光集團有限公司20%股份的第三代股東。盡管有多種利害關系相交織,但這與美國式金融資本性質不同。現有企業的投資中加入了政府的支援成為“不竭之水”,像韓國半導體業界的財閥經營系統一樣可以果敢地作出決斷。可以說是技術、金錢以及決斷力兼備。
現在應當開始擴大自身。已經發表了多樣的收購合并(M&A)計劃。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聯盟收購了生產照相機用CMOS形象傳感器(CIS)企業豪威,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了威騰電子及XMC。預計M&A試圖將會繼續。
半導體市場中中國還未使用像太陽光,發光二極管(LED)這樣的供過于求戰略。因為無理的懦夫游戲,不能確定是因為中國太陽光、LED產業顫顫巍巍的經歷還是因為半導體技術壁壘太高。目前為止,一邊追趕金融資本的戰略,一邊牽制。
中國主權財富基金vs美國金融資本控制戰,對韓國有利
去年中國預計收購美光科技的計劃落空。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世界排名第三的封裝企業SPIL也失敗了。
美國金融資本在M&A方面也出現了多次失敗。像AMAT與東京TEL,紫光集團有限公司與美光科技,美光科技的Innotera收購等這樣沒有結局的交易很多。隨著恐龍之間的身體競爭深化,牽制也變得更嚴重。
韓國IDM在M&A市場中不足掛齒。三星電子與SK Hynix 除Nand閃存控制器等技術強化投資以外,對擴大自身M&A并不關心。東部HiTek也只是在增加生產線方面增設投資。比起M&A表現出一種更致力于直接投資設備的技術,確保生產基地的面貌。
盡管M&A已經不再盛行,但這些企業的實際業績都十分良好。三星電子在Nand閃存市場的占有率仍在擴大,東部HiTek一年內正在滿負荷運轉。
這樣的趨勢能否持續還是未知數。因為規模經濟是發揮強有力力量的產業群。據說有些韓國企業瞄準收購作為商品上市的MagnaChip。但是并未實現。技術與資本積累得整整齊齊的韓國業界戰略與憑借M&A從體格上培養的競爭業界中哪一個能夠生存下來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