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元件相關文章 華為投入2000億美金,只為芯片制造 此前發生的對華為的制裁事件,使得近日發布的華為Mate 40系列受到了更為廣泛地關注。其所搭載的麒麟9000處理器,也極有可能成為麒麟的絕唱。 發表于:11/4/2020 受斷供華為影響,全球內存價格暴降9% 報道中提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PC DRAM(DDR4 8Gb)的固定交易價格為2.85美元,相比9月份的交易價格下降8.9%。 發表于:11/4/2020 美國芯片產業遭打擊,亞洲芯片產業加速發展 統計數據指出近一年多時間來,美國的做法導致美國芯片企業出現超過千億美元的芯片庫存,并且造成了深遠影響,導致美國以外的企業縮減對美國芯片的采購比例,增加對其他地區的芯片采購比例,特別是增強了亞洲芯片產業的發展。 發表于:11/4/2020 TCL華星迅速崛起,年內或將擊敗京東方 上半年的統計數據顯示TCL旗下的華星光電的液晶面板出貨面積激增,同比增速是京東方的20倍,兩者的出貨量面積差距只有10.4%,按照這樣的趨勢今年內TCL華星擊敗京東方有很大的可能。 發表于:11/4/2020 8寸晶圓產能緊張,代工價格調升從中游傳導至下游 由于8寸晶圓產能緊張,多家晶圓代工以及IC設計廠商發布漲價公告或表示調賬預期。近期通過產業調研反饋,國內8寸代工廠如華虹、華潤微產能利用率均在90%以上,臺灣聯華電子在Q3法說會也表明對8寸晶圓急單和新增訂單價格調漲。代工漲價傳導至IC設計廠商,大陸如富滿電子、集創北方,臺灣聯詠和敦泰紛紛上調產品價格。 發表于:11/4/2020 蘋果首款自研處理器Mac或于11月17日推出 11月2日,有爆料人士稱,此前蘋果于其6月22日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上宣布首款基于自研處理器的Mac可能會在11月17日推出。 發表于:11/4/2020 雙11PC大戰,聯想為何強勢霸榜 眾所周知,《愛情公寓》中曾小賢的口頭禪是“還有誰?”。其實,這句經典臺詞用在全球PC巨頭聯想身上再適合不過。無論在中國大本營還是全球市場,聯想都呈現一馬當先的領跑姿態。 發表于:11/4/2020 Intel發布回歸首款獨立顯卡產品Iris Xe MAX Intel近日正式發布了回歸后的首款獨立顯卡產品Iris Xe MAX,后續的也正在紛至沓來。 發表于:11/3/2020 造芯熱潮下的冷思考:芯片自主需要集中化布局 伴隨著智能手機革命而興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同時也使得全國上下對互聯網、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等產業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而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最受關注的焦點。 發表于:11/3/2020 KONNRA康瑞電子在新時代下的產品、市場布局如何 【大比特導讀】《國際線纜與連接》記者采訪了東莞市康瑞電子有限公司,看KONNRA康瑞電子品牌在新時代下的產品、市場布局如何。 發表于:11/3/2020 蘋果11月11日再開發布會:自研芯片Mac電腦獲獎亮相 北京時間11月3日凌晨消息,蘋果再向媒體發出邀請函,確認將于當地時間11月10日(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1日凌晨2點)在Apple Park舉辦發布會,這也是今年的第四次線上發布會。 發表于:11/3/2020 碳化硅為何引得車企爭相熱捧 2016年,在新能源汽車中,一種名叫碳化硅功率器件的的零部件突然火了起來: 發表于:11/3/2020 DDR5明年開始淘汰DDR4,但成本原因讓PC拖后腿 11月3日,據TrendForce集邦咨詢旗下半導體研究處調查顯示,內存市場正值跨世代交替,明年將是DDR5啟用元年。服務器市場將率先普及,而PC市場則受限于成本,要到2022年才會支持。 發表于:11/3/2020 華為計劃在上海建芯片廠:不使用美國技術 11月2日,據外媒報道,華為正計劃在上海建設一家不使用美國技術的芯片工廠。該報告稱,華為的目標是在2021年年底前為“物聯網”設備生產28納米,到2022年為5G電信設備生產20納米。 發表于:11/3/2020 芯驅動,行致遠 無論是調整座椅至最佳位置還是能夠輕松打開行李箱,車身電子設備系統都可使用電機來提高駕乘人員的舒適性和便利性。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MOSFET)控制這些應用的電動裝置。但將MOSFET用作開關給電子控制模塊設計(包括電磁干擾(EMI)和熱管理、電流感應、斷電制動以及診斷與保護)帶來了新的技術性挑戰。德州儀器開發的集成電路(IC)電機驅動器產品集成了模擬功能,可幫助電子控制模塊設計人員應對這些挑戰,同時減小解決方案尺寸并縮短開發時間。 發表于:11/3/2020 ?…39039139239339439539639739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