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門電路構成的晶體并聯諧振振蕩器 石英晶體在外加電壓的作用下,它會產生一個壓電效應,石英晶體產生機械振動,當外加電壓的頻率與晶體固有振蕩頻率相同時,晶體的機械振幅最大,產生的交變電場也就最大,形成壓電諧振。 從石英晶體的電抗頻率特性可知,它有兩個相當接近的諧振額率,一個串聯諧振頻率,一個并聯諧振頻率,當石英晶體處于串聯諧振時電抗最小,當處于并聯諧振時電抗最大,當處于這兩個頻率范圍之間時,石英晶體呈電感性,當游離這兩個頻率之外時,石英晶體呈容性。 圖A是工作于串聯諧振狀態的TTL門電路振蕩器(摘Protel99SE附帶例),當電路頻率為串聯諧振頻率時,晶體的等效電抗接近零(發生串聯諧振),串聯諧振頻率信號最容易通過N1、N2閉環回路,這個頻率信號通過兩級反相后形成反饋振蕩,晶體同時也擔任著選頻作用。也就是說在工作于串聯諧振狀態的振蕩電路,它的頻率取決于晶體本身具有的頻率參數。 圖B是工作于并聯諧振狀態的CMOS門電路振蕩器,晶體等效一個電感(晶體工作于串聯諧振頻率與并聯諧振頻率之間時,晶體呈電感性)與外接的電容構成三點式LC振蕩器,通過外接的電容可對頻率進行微調。 電阻R接在反相器N3的輸入與輸出端,其目的是將N3偏置在線性放大區,構成放大器。 從晶體X的兩端看C1、C2(圖B),它們是通過GND串聯成一個電容(這個串聯電容(Cx)可以由公式《Cx=C1C2/C1 C2》求出),X與串聯電容構成一個并聯共振電路(為了方便,我這里只簡單的將晶體等效為電感性),從電容一分為二的電路形態上看,晶體和電容C1、C2也是構成一個π型選頻網絡反饋通道(也稱π型諧振電路,見圖B2、3)。 N3放大器的輸出端信號通過X、C1、C2構成的π型諧振電路返回N3放大器的輸入端,形成反饋振蕩,由此可見它的振蕩頻率是由π型諧振電路所決定的(當然,主要還是晶體所決定)。 也是由于N3的輸出端連接著X、C1、C2π型諧振電路,而且輸出信號近似于正弦波,為防止負載電路對振蕩電路的干擾和提高帶載能力,N3輸出信號需再通過N4的緩沖、放大整形接到負載。 在晶體X與串聯電容Cx構成的并聯共振電路里,Cx的損耗電阻大時,電路的Q值必然下降,同時會使晶體的特性惡化,引起Cx這個損耗電阻增大的因素是來自多方面的,但電阻R起到較大的作用,通常在提供足夠激勵的情況下,盡可能增大R的電阻值或在N3輸出端與選頻網絡間(即BC間)串入一個電阻,從C2看阻抗也加大,一般電阻R的取值為1M~30M。 另,在C1、C2之間的連接也要引起注意,連接線粗而短,不單可以減少產生損耗,而且還能防止混入干擾源而干擾了振蕩器的正常工作。 晶體外殼所標注的頻率,既不是串聯諧振頻率也不是并聯諧振頻率,而是在外接負載電容時測定的頻率,數值界乎于串聯諧振頻率與并聯諧振頻率之間。 這也就是說,我們在應用晶體時,負載電容(Cx)的值是直接由廠家所提供的,我們無需再去計算。 在要求不高的實際應用中,我們為了設計方便,一般可以將負載電容Cx分拆為1:1,即C1=C2(公式見上),在要求較高的情況下,這樣的方便顯然是不合理的,首先,C1應減去門電路的輸入平均電容和各項因素產生的離散電容(估算),同理,C2也應減去各項因素產生的離散電容(估算),然而,由于元件的離散性和估算存在著偏差,頻率依然不是很準確,我們可適當減小C1或C2的值再并個微調電容加以調整。 要得到較精確的頻率,電容除了需選用損耗小、特性好的產品外,PCB布板和各元件的溫度系數也很重要。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一點小心得,如有不對,請大家斧正。 ImgLoad(document.getElementById("BodyL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