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AI行動計劃”寄望現有AI巨頭實現產業變革的想法,只會加劇AI生態的“馬太效應”
美國近年來頻繁出現大規模供電故障,也為AI能否獲得穩定電力供應畫上問號
美國“計劃”出臺當天,歐洲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便召開圓桌會議,提出歐洲要和印度等國家聯合,共同筑牢技術主權防線
7月23日,美國發布“人工智能(AI)行動計劃”,聲稱該計劃會讓美國贏得人工智能競賽。隨著人工智能競賽進入產業變革競爭階段,美國不但技術先發優勢已被基本追平,更因實體經濟“空心化”而在產業變革競爭中陷入“無處發力”的困境,爭奪人工智能賦能產業變革高地面臨困境。
標志AI競賽新階段
美國“AI行動計劃”(下稱“計劃”)的發布,標志著美國人工智能競賽的新思路調整。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剛問世時,通用人工智能可以通過智能體自主勞動,實現經濟、安全等各領域“贏者通吃”的論調甚囂塵上。美國時任總統拜登把注意力放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和風險監管上。今年以來,以DeepSeek等為代表的美以外先進人工智能技術集體崛起,美國戰略界、人工智能業界逐漸形成共識:主導人工智能時代,光有技術突破是不夠的,率先完成人工智能賦能產業變革,才是人工智能競賽的“下半場”。
美國為此制定“計劃”,布局三大支柱。
“計劃”以“加速人工智能創新”為第一支柱,政策舉措包括技術創新和產業變革兩部分,側重產業變革。15項政策目標中涉及技術創新的只有1項,其余均屬產業變革。
“計劃”提出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科學、國防、公共服務等產業變革目標,要求全美對人工智能賦能產業變革統一放松監管,釋放了政府全力支持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信號。
“計劃”以“建設美國AI基礎設施”為第二支柱,旨在為大規模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奠定數據中心、芯片供應、能源來源、人才培養、風險處置等社會基礎,其中重點是超前部署能源設施。
美國AI電力需求已占全國總用電量5%,且增速持續加快。根據美AI巨頭公布的數據中心建設規劃,波士頓咨詢公司、蘭德公司等機構普遍測算未來兩年美AI電力需求至少會翻一番。但美國能源行業已持續15年以上處于發展近乎停滯狀態,難以應對需求的激增。為此,微軟、“元”公司等AI巨頭已經打起自建電網的主意,“計劃”也為此打開綠燈。
“計劃”的第三支柱是“在國際AI外交和安全中發揮領導作用”,這部分內容是“計劃”的核心,也是特朗普上任伊始便系統性推進的工作,包括和中東國家簽署AI大單、脅迫部分中東和東南亞國家停止對華AI合作等。
第三支柱提出通過技術出口補貼和外交威脅并用等方式,對抗開源人工智能生態在全球普及、削弱其他國家AI國際治理影響力。
“計劃”表面標榜廣泛征集社會意見、推行“集思廣益”的科學規劃,實則系統性偏袒AI巨頭,以公共與國防服務之名進行利益輸送,本質是以政策特權與資源傾斜換取企業配合大國競爭的政治交易。AI巨頭借此獲得市場壟斷,政府則借此實現地緣政治野心。
執行起來恐南轅北轍
“計劃”所構建的“基建托底—產業創新—生態主導”三大支柱,看似形成了發展閉環,但忽視產業規律,在執行中恐將陷入南轅北轍的境地。
一是倚重科技巨頭,不利于業態創新。“計劃”開篇即提出構建“全球最大AI生態系統”的政策目標,但“計劃”對AI巨頭的縱容,是構建繁榮AI生態、推動產業變革的大敵。
美國AI領域除微軟、谷歌、“元”公司、xAI及受到上述大企業扶持的OpenAI、Perplexity等少數玩家外,鮮見有影響力的新興企業。這種創新生態的固化與僵化,與全球其他地區AI企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的蓬勃態勢形成了鮮明對比。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誕生于曾名不見經傳的OpenAI,而非手握海量算力與算法資源的谷歌等巨頭企業,這一事實本身,便深刻揭示了“計劃”寄望現有AI巨頭實現產業變革的想法,只會加劇AI生態的“馬太效應”,難以實現放松監管帶來的百花齊放效果。
二是基建大干快上,能源供應堪憂。“計劃”意識到美國短時間內加大能源供應的難度,不惜減少環保審批,加快建設進程。即使這樣,美國能源供應格局仍然難以完成任務。
目前,美國電力供應以天然氣、煤炭為主,加大對AI的電力供應,主要依靠擴大天然氣發電量,但通用電氣、三菱、西門子等主要燃氣發電機交付時間已排到2028年之后,短期內無法填補缺口。美政府寄予厚望的核電項目也要在2030年以后才能完工,且每個項目平均超支100%以上,進一步加劇了能源供應的不確定性。美國近年來頻繁出現大規模供電故障,也為AI能否獲得穩定電力供應打上問號。
三是謀求生態壟斷,將激發他國技術自主。白宮加密貨幣和人工智能事務主管戴維·薩克斯等人對美國AI生態占領全球市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認為憑借美國在芯片與人工智能領域的優勢,足以實現這一目標。但美實現這一目標,無異于宣告歐盟“數字主權”“人工智能主權”“芯片主權”等戰略的全面破產,使其淪為美國技術的附庸,必然招致歐盟采取加快擺脫美人工智能技術的舉措。歐委會已設立技術主權專員,明確即使在美關稅戰威脅下也不交易技術主權,并成立“歐洲主權技術基金”,用于扶持本土人工智能大模型研發,目標直指減少對美AI巨頭的依賴。美國“計劃”出臺當天,歐洲智庫歐洲政策研究中心便召開圓桌會議,提出歐洲要和印度等國家聯合,共同筑牢技術主權防線。
人工智能邁入產業變革競爭階段,美國此前憑借技術先發與算力資源構筑的優勢,已被明顯削弱,此時推出的“計劃”中南轅北轍之處,反映了美國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是產業創新放緩。美國政府的保護主義舉措,削弱了美頭部AI企業創新動力,GPT-5等多款最新產品創新突破不及預期。OpenAI等企業壟斷地位日益穩固,則推遲了新業態的到來:盡管“文生視頻”“多模態”等新技術持續涌現,但產業變革的方向始終模糊不清,產業穩定盈利模式始終沒有突破。這已引發華爾街對美國人工智能創新“曇花一現”的憂慮,關于行業泡沫的警示聲浪不斷。
此次“計劃”在算力供給側猛推,卻在產業需求側毫無頭緒,集中反映出美對人工智能業態創新心中無底,難以承擔引領全球發展方向的重任。
二是發展后勁存疑。美實體經濟長期面臨“空心化”,“計劃”的資源傾斜顯得本末倒置,寧愿大幅補貼傳統能源行業,也不大力投入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反映了美在財政資源有限情況下舍棄基礎研究投入的捉襟見肘。
三是生態地位不穩。美極力出口相關技術生態,然而迄今為止,只有中東一些財力雄厚的國家才有能力承擔高昂的建設成本,進而與美國簽署合作協議。“計劃”提出為美技術出口提供補貼,也反映了美技術生態不適應國際市場的事實。
隨著中國、歐洲自主人工智能技術生態日益成熟,美國的算力資源與人工智能產品將逐漸褪去“奇貨可居”的光環,在其他國家自主算力與開源人工智能形成的組合優勢面前,恐怕很難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