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蓬勃發展,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產業生態加速形成。賽迪智庫商業航天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認為,展望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將迎來轉型升級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5萬億元,國際合作也將持續拓展。
美國穩占全球優勢地位,我國有望在細分領域“換道超車”
2024年,全球商業航天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美國在軌道資源和發射市場爭奪中占據明顯優勢;我國加速追趕,不斷縮小差距,低軌寬帶衛星互聯網星座啟動建設帶動小衛星及商業發射需求爆發式增長,推動火箭、小微衛星制造業快速擴張。
展望2025年,我國有望在天基測控等細分領域成為區域市場領導者。我國航天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已與50多個國家、國際組織簽訂了150多份空間合作文件,在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等重大國家項目以及“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倡議牽引下,有望在衛星互聯網、天基測控等細分領域實現“換道超車”,成為東南亞、“一帶一路”沿線等區域的市場領導者。
政策扶持加速落地,產業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期
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的戰略地位有所提升,扶持政策密集出臺落地,產業發展呈蓬勃態勢。在政策層面,商業航天作為“新增長引擎”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上升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北京、上海、廣東等10余個省份密集出臺專項支持政策。在產業發展層面,國內已形成“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商業航天產業集群,構建了完整的產業體系;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24年10月底,我國已有537家商業航天企業,較2018年增長2.8倍;年投融資超54.7億元,商業發射成功率達96%,商業發射次數占比提升至39%,在軌衛星數量超過900顆。
展望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將進入轉型升級期。政策支持將從基礎能力建設轉向引導創新突破,預計各地將出臺更有針對性的專項政策。投資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重點向核心技術研發和產業鏈關鍵環節集中,通過產學研協同等機制創新,加速構建產業生態。低軌衛星星座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帶動產業鏈重構,推動產業從傳統的項目制向服務制轉型。新型商業模式將重塑產業分工協作格局,帶動產業升級并形成新的增長點。2025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5萬億元,商業航天將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產業鏈加速重構升級,商業模式從“單點突破”邁向“體系重構”
2024年,我國商業航天產業在火箭發射、衛星制造、應用服務等細分領域均取得顯著突破,產業鏈各環節協同發展態勢明顯。液體火箭技術實現重大突破,藍箭航天的朱雀二號成為全球首枚成功入軌的液氧甲烷燃料火箭。多家企業完成垂直起降測試,其中朱雀三號成功完成10公里級垂直起降返回試驗,標志著我國在可重復使用運載火箭技術上邁出重要一步。衛星批量化生產能力顯著提升,以銀河航天、長光衛星為代表的企業通過建設智能化工廠實現衛星的規模化生產,單顆衛星制造成本大幅下降。商業天基測運控系統建設進度領先,截至2024年10月,已有10余家商業航天測運控公司,在45個測控站點部署了80副天線,為近300顆商業衛星提供服務。
展望2025年,我國“萬星星座”計劃將為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空間,產業細分領域將加速向系統化、規模化方向發展。在火箭領域,隨著技術創新步伐的加速和發射需求的增加,商業發射將進入常態化階段,預計2025年商業發射次數將顯著提升,發射成本進一步降低。在衛星制造領域,智能化工廠將實現更大規模的批量生產,產品譜系更加豐富,特別是在小衛星和微小衛星領域將形成完整的產品系列。在測控服務領域,天地一體化測控體系將逐步成型,預計會出現更多基于云服務的地面站,通過資源共享降低成本,實現盈利模式創新。同時,天基測控系統加快建設將推動突破地面站網局限、構建覆蓋全球的測控服務體系,為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同時,賽迪智庫商業航天產業形勢分析課題組撰文指出,盡管我國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實現增長,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但仍面臨核心技術攻關難、測運控服務配套體系不完善、衛星產業鏈國際化受阻等挑戰,課題組提出以下建議。
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推動技術創新與突破
政府與企業應深化合作,共同致力于火箭技術的突破與發展,通過共同設立專項研發基金,為科研機構、高校及企業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鼓勵集中力量解決高性能發動機研發、可重復使用火箭設計等商業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和關鍵問題。同時,應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通過設立科技創新獎項、提供創業扶持資金、稅收優惠等多種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源,激發市場活力。積極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形成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格局。此外,高度重視商業航天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通過引進國際頂尖航天人才、加強本土人才培訓等措施,構建一支高素質的商業航天人才隊伍,為行業長遠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優化產業鏈布局,促進多鏈條一體化協同發展
一是政府積極介入,加強對商業航天產業鏈的整體規劃與戰略布局,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雙輪驅動,促使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之間形成科學合理的分工,有效避免同質化競爭和資源浪費,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二是充分發揮行業頭部企業的引領示范作用,大力支持龍頭企業構建集成度高、資源共享、高效配置的共享服務平臺,實現全國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信息的無縫對接,打造集中協同、運轉流暢的供應新模式。三是積極推動火箭鏈、衛星鏈、測控鏈等上下游企業間的緊密協同與深度合作,加強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拓展、資本運營等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形成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多鏈條一體化協同發展新格局,共同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繁榮發展。
完善法規政策環境,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一是制定科學合理的市場調控政策,防止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發生,維護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環境;出臺適度寬松、規范得宜的監管法規,以適應商業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的不斷變化。二是制定出臺產業政策和扶持措施,促進商業航天產業健康發展。三是支持商業航天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持續擴大火箭發射、衛星服務國際“朋友圈”。四是積極參與國際商業航天領域的規則制定和合作交流,推動建立公平、合理、透明的國際商業航天規則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