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航天事業,在美西方的打壓下而全面崛起。今天中國航天已經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內進入了‘并跑’乃至‘領跑’。”
“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不但彰顯了制度的優越性,也為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完成,我們將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怎樣的中國智慧?”
在東方衛視10月10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第162期節目中,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昂海松教授來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南航師生一起探討中國航空航天事業。
張維為:
非常榮幸能夠來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南航師生一起創作這一期的《這就是中國》。南航上了美國的制裁名單,應該說這是一枚了不起的“榮譽勛章”,英文叫作A Badge of Honour,它表彰了南航人為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為中國的科技自立自強事業,做出令美國人懼怕的貢獻。
美國今天不自信了,南航已經把不自信的“帽子”送給了美國,也可以說,我們所有被美國制裁的高校和科技企業都把不自信的“帽子”送給了美國,這也使我想起了毛澤東主席當年針對美國和西方封鎖制裁中國時候說過的一句名言: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我們什么都有了。
美國人始終搞不懂一個簡單的事實,它越是打壓中國,中國人就越是憋著氣,要超越它,而且一定會超越它,這是一個“文明型國家”基因里的東西,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
我們國防科技產業和其它一些產業都有一個說法,美國封鎖什么,我們就能生產什么,而且還會有中國自己的獨門絕技。我相信最后為中美科技戰后悔的將不是中國,而是美國,我們“兩彈一星”就是在美西方全面封鎖下研制出來的。這種自強不息直至超越的例子太多了,而我們的航天事業,在美西方的全面圍剿、封鎖、打壓下而全面崛起。
十來年前,中國的航天在很多領域內還在“跟跑”,但今天中國航天已經開始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內進入了“并跑”乃至“領跑”。
我記得十年前的時候,很多人還以為中國航天員在太空長期駐留仍是遙遠的夢,但此時此刻,由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神舟十四號、天舟四號組成的空間站組合體,正翱翔在距離地球400公里的太空。
9月17日,我們的宇航員第二次出艙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不僅完成設備與工具的安裝,還進行了首次艙外援救驗證。航天員通過攻克多種問題和數百次的實驗,讓中國在空間站的建設上又一次突破了來自歐美的許多技術封鎖,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
神舟十四號乘組兩名航天員已成功出艙。圖源:視覺中國
我們空間站第二個實驗艙段——夢天實驗艙的發射已指日可待。待其發射成功后,中國國家太空實驗室將全面建成,現在空間站的“一”字型構型將變成“T”字型構型,這將是一座“天上宮闕”的完美景象!
十年前,習總書記指出:“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十年來,我們的航天事業已經獨立完成了中國空間站從設計、制造到測試的全過程。太空交會對接的時間從過去的44個小時縮短到現在的7個小時,而航天員駐留的時間已經從過去的十三天增加到半年。
我問了一位南航的航天專家,他說這“一增一減”,代表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一個跨越式的發展。今年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載著3名航天員奔向太空,拉開了中國空間站在軌道組裝建造的大幕。
我們知道中國人的這個“天上宮闕”不是一個孤獨的存在,它的背后是一個超級強大的航天保障體系,是我們國家航天整體實力的支持。現在的另一個空間站是由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等共同建造,而我們的空間站完全是以我國一國之力建造的,這說明我們不僅是一個航天大國,而且已經是一個航天強國。在此,我們要向所有中國航天人表示我們最崇高的敬意!
過去十年間,我們的探月工程也完成了令人振奮的“繞落回”三步走戰略:嫦娥三號成功地著陸月球、嫦娥四號開啟人類首次的月背的著陸探測,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
在4億公里之外的火星,我們的天問一號環繞器正在進行環火星探測,我們的“祝融號”火星車已在火星行駛。我們的首次火星探測通過一次任務,就完成了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大目標,這在人類航天史上也是第一次。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最新研究成果發布 我國科學家揭示火星淺表結構。圖源:視覺中國
我們的北斗人連續幾代的不懈奮斗,建成了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與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巨型復雜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中國北斗也成為我國第一個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大的空間基礎設施,它無疑是我們航天強國的一個偉大的里程碑。
讓我們還是回到美國對中國發動的所謂科技戰。我剛才說了,我相信最終為中美科技戰后悔的將不會是中國,而是美國。為什么?因為國內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有爭議,在科技發展方面,我們究竟是自主創新為主,還是走國際化、市場化的道路,結果美國一輪又一輪的科技戰,使我們看到中國別無選擇,我們從上到下都形成了共識: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要不來的,在核心技術方面,我們必須走自主創新之路,走科技自立自強之路。這種共識一旦形成,我們有黨的領導,有中國的新型舉國體制的全力推進,有全國人民的支持,我們必將成功。
我們國內還有一些人怕美恐美,好像美國一打科技戰,天就要塌下來了,這些人大多是不諳實務而又被西方話語洗腦的少數人。
倒是美國自己的許多智庫和學者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美國將輸掉科技戰。比方說,今年6月,哈佛大學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和谷歌公司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華爾街日報》上聯合發文寫道,在這場芯片競賽中,美國已處于失敗的邊緣。
中國的科技實力與中國具有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鏈是聯系在一起的,這是中國科技實力崛起的重要特點。我們在航天、北斗、5G、智能電網、核電、風電、光伏產業、高鐵、電動車、殲-20隱形戰斗機、戰略轟炸機、055大驅(055型驅逐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領先的水平。
不少人認為,在科技領域,美國偏向基礎科學端,中國偏向于產業端,在應用方面領先。在中美貿易戰開始前,有一種論調,認為美國可以把許多產業交給別的國家去做,但實踐證明,絕大多數產業根本離不開中國。
我自己走訪過100多個國家,世界上哪里有這么強大的制造業、產業鏈、產業集群、市場規模、服務型政府、能源保障、交通便捷、高素質的科研隊伍、工程師和熟練工人隊伍?沒有的,只有中國有。
這也是為什么美國從宣布科技戰開始,它宣布斷供這個、斷供那個,但最后很多產品方面還是發了許可證。所謂“全面脫鉤”,結果是殺敵一千,自損至少一千五。當然,我們必須警惕起來,在重大的核心領域,務必做到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比方說,在潛力巨大的智能汽車領域,一定不能由外國設計的芯片主導。
此外,我們在基礎科學領域的進步也十分令人鼓舞。不久前,日本文部省下邊的一個研究所的一項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繼前兩年中國在“科技論文總數”以及“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高質量論文篇數方面超過美國之后,今年中國又有一項重要的指標超過美國:在“被引用次數排名前1%”的頂尖論文篇數上也首次超過美國,名列世界第一。
換言之,這個報告認為,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在有關自然科學領域研究論文的全部三項關鍵指標中,中國均已奪冠。此外,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年2月的報告,2021年中國國際專利的申請量也是全球第一。
當然,我們要承認,在不少領域內,我們還暫時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還被人“卡脖子”。但綜合來看,我們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在總書記的指引下,在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召喚下,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最終迎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南航的同學們,你們將是中國航空航天的中流砥柱。“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會在你們身上得到傳統的傳承和體現,祝福大家在接下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勇攀高峰、不斷前行,實現為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的理想,努力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不懈地追求我們航天夢。謝謝大家!
昂海松:
大家好!今天我想給大家談一談我國現代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目前國際上標志航空技術發展水平的戰斗機共分五代。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殲-7、殲-8戰斗機應該僅僅屬于第二代的水平。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自主設計研發出第四代戰斗機,像殲-10B、殲-11B、艦載機殲-15、殲-16。特別是在2011年我國建成第一艘航母遼寧艦的時候,美國的衛星拍攝了我們的遼寧艦,那個艦上是一架飛機也沒有,但是僅僅一年,2012年我國就公開了自主研發的殲-15的艦載機。
中國的航空技術的發展浸潤了千千萬萬中國科技人員和工人的心血。如殲-15的艦載機的總工程師羅陽,艦載機如果稍微有一點故障的話就會墜入大海。他就抱著這種重大的責任使命,在遼寧艦上完成了飛機的試驗,當試驗完成之后,下降的時候,他心臟病突然發作,最后猝死,年僅51歲。
值得中國人自豪的是,2011年1月我們又成功地首飛了自主研發的世界上最先進的第五代戰斗機殲-20,中國是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位能夠自主研發第五代戰斗機的國家。
說到無人機,普通老百姓都認為是手上玩的那個大疆的小四旋翼機。實際上無人機的種類多達上百種。早在上世紀70年代,南航就自主研發出中國第一架大型的噴氣式無人機長空一號,我們這個“長空”無人機不但可以作為各種導彈試驗的“靶機”,而且可以用于原子彈、氫彈試驗爆炸的時候實時采樣,這樣就避免了原來核爆炸的時候,我們的解放軍戰士要現場人工采樣而受到核侵害的危險。
其次,我跟大家談一談我國的導彈技術發展。什么叫導彈呢?導彈就是不用人工瞄準,它能自動的找到并擊中目標的這樣一個火箭推進彈。
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世界上所有類型的導彈。從各種防空導彈到攔截導彈的反導彈,從空地發射的導彈到水下發射的戰略導彈,從近距離的反彈的導彈到洲際導彈,從普通彈藥到核彈等,從貼地飛行的巡航導彈到大氣層外的導彈。
尤其我要提到建國70周年閱兵式上展示的兩種具有國際最先進水平的導彈。一個是東風-17高超聲速導彈,二是中國東風-41的洲際導彈。今天的中國不再是任人宰割的時代。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長劍在手!
最后,談談我國的航天技術的發展。所謂“航天”,就是飛行器飛到大氣層外的航行技術。繞地球飛行的叫做“衛星”,脫離地球外的星際飛行叫“深空探測器”。
我國航天技術發展速度之快、涉及領域之廣、安全性之最,尤其是近十年的發展,令世界瞠目結舌。航天的基礎是火箭,中國雖然是火箭的發明之祖,但是長時間都停滯了,只有現代的“長征”系列火箭技術發展非常耀眼。
從1970年長征一號到2022年長征十一號成功地發射了100多次,把四五百個航空器送上了太空,從發射離地球300公里的人造衛星到2021年將“天問一號”探測器送上了5600萬公里之外的火星上。
第四次海上發射!長征十一號成功發射“一箭雙星”。圖源:視覺中國
自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載人航天的國家。十幾年來,我們中國人的載人航天事業“三步走”計劃全部完成,中國載人航天技術一步一個腳印向更高層次飛速發展:神舟六號實現了兩人飛行。神舟七號:首次航天員出艙。神舟九號:載人飛船空間交會。神舟十號:組合體飛行、繞飛。神舟十一號:2016年航天員在太空中駐留30天。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在太空中一共在軌工作了六個月。現在的神舟十四號送上去的三位中國的航天員,至今還在中國空間站的太空中工作和生活。
2021年4月22日發射成功的天和核心艙宣告了中國的空間站的誕生。2021年6月,中國空間站首批入駐了航天員。2022年6月又入駐了第二批的航天員,顯示了中國空間站對接技術、往返載人技術的完美成功。
回想當年,美國拉攏的16個國家建立和使用國際空間站,就是設計種種的限制不讓中國參加。中國人有志氣,自己獨立地研發。如今國際空間站已經老化了,最遲到2024年就要退役了。那么2022年,就是今年美國的航天員從空間站返回,他自己還找不到載人航天器,還是搭乘俄羅斯的飛船才返回地球的。
到2024年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新的國際空間站還沒有出來之前,那么我們中國是唯一的世界上的國際空間站。因此,他們要做試驗,不是我們求人家,而是來求助于中國的空間站。
中國在宇宙探索的航程上越走越遠,令世界嘆為觀止。中國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2020年7月份開始發射,經過了10個月5600萬公里這樣一個航程,2021年的5月成功地著陸火星,這真正體現了中國的航天精神。
中國的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不但彰顯了制度的優越性、保衛祖國與高科技水平的強大實力,也為世界和平、科技進步和人類未來生存空間的探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圓桌討論】
主持人:在圓桌討論環節,我們請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康國華教授一起來參與對話,剛才兩位教授的演講都對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做了梳理。在回顧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特別是南航這70年發展的時候,我們看到那么多的第一,其實早期中國航空航天事業也有學習別人的過程,后來我們就意識到了自立自強的重要性。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回過頭來看,是不是更能夠凸顯出自立自強的重要性?
昂海松:我們國家如果不走自力更生、自強自立這條路的話,我們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外國人有的先進東西,我們中國也要有。外國人沒有的東西,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研制出先進的裝備出來。
康國華:很激動能跟昂老師一起來討論這樣一個話題。關于創新,實際上我們現在能夠感受到習主席說的一句話,關鍵的技術是求不來、買不來、要不來的。回顧過去這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航空也好,航天也罷,我們的裝備走過了前期的模仿,到領先,最后要超越。那么如何去超越?實際上就是創新,要走到別人沒有去的地方,我們現在開始說,老一輩的人他們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們這一輩和下一輩就要比他們做得更好,要實現從原來的0到1的突破。
主持人:咱們在節目里面經常討論,中國的自立自強精神是獨樹一幟。張老師今天來到南航,我們討論航空航天報國、強國精神,是不是給您更強烈的感受?
張維為:是的,我特別有感觸,今天上午看了你們的校史館,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航天人做出的貢獻才有今天的成就。國慶70周年閱兵我在現場,我在天安門廣場,當看到我們的殲-20、東風-17、東風-41,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歡呼。我記得曾有一個刷屏的周恩來總理的照片,邊上寫著“這盛世如你所愿”,周總理在天安門城樓上以凝重的眼光注視著前方。1949年開國大典,我們只有17架飛機在天安門上空接受檢驗,總理覺得這個太少了,智慧地建議,我們就飛兩遍吧。
現在各種各樣的新型一流的戰斗機、轟炸機、各種類型的導彈,都是中國自己研制生產的,要多少,有多少,令人感嘆萬千。
昂海松:前面老一批的航空人,他們就奮發圖強,這種精神就傳到我們這一代,我給學生講了兩句話,愛國是做人之本,我們這一生要不愛國的話,你這個中國人就白做了。第二句話是,創新是強國之首,光是埋頭做人不行,還得要勇于創新,為我們國家做貢獻。
主持人:太了不起了,說到創新,康教授,你們在做創新的時候,是不是給自己要提更高的要求?
康國華:首先很感謝昂老師以及其他老師給我們打下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我也舉一個例子,我2006年博士畢業了以后,學校要研制一顆衛星,當時面臨一個問題,我們到底研制怎樣一顆衛星,這顆衛星要體現南航的特色,要體現技術水平。后來我們的團隊研制第一顆衛星——“天巡一號”,我們就在想,是不是還有更多、更先進的技術等著我們去探索。創新的確是很難的事情,相當于在一塊木板上,要去找到一個別人沒有鉆過的孔,把這個孔打下去,看看能不能探出寶藏來。
張維為:剛才昂教授談到比他還早一輩的,我就想到錢學森。我有幸在1980年代中期的時候見過他本人,我們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國慶招待會,我是翻譯,印象非常深刻。今天我在南航校史館又看到了他對南航的副校長說,中國在發展導彈,我們需要無人駕駛的靶機,所以南航是最早生產無人機的。錢學森看得很遠。他很早就提到元宇宙,他用的概念是“靈境”,我想到我自己經常提一個做學問的觀點,雖然我是做人文社會科學的,有個說法叫做“眼高手低”,就是一定要“眼高”,眼界一定要高,要看得很遠、清楚,要認清這個領域內最前沿的是什么,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手低”指的是從小處、從具體問題開始做。
主持人:非常同意張老師這個觀點。現在我們說無人駕駛好像是很熟悉的概念,但是在看南航歷史的時候,我驚訝地發現,其實南航的研究史上很早就有了許許多多的無人駕駛的第一,無人駕駛的大型靶機、無人駕駛的穿越核試驗的取樣機、無人駕駛的直升飛機等等。張老師說做科學研究要有一種前瞻的眼光,我覺得南航人也一直有一種前瞻的眼光,能不能給我們分享一下,中國航空航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前瞻的精神?
昂海松:我們南航是1952年創建的,正好是抗美援朝戰爭后期,我們的航空力量很薄弱,必須要辦自己的航空技術,所以南京的空軍飛機工廠下決心要辦一個學校,建設了南航。正是在這種一開始就帶著國家使命的基礎之上來辦學,帶著使命來學習,南航人有一種踏實追求,為國家做貢獻的機制,這個精神很重要。
中新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舉辦大學生“創意·創新·創業”文化節。圖源:視覺中國
主持人:說到自立自強,不斷創新,接下來要請康教授再介紹一個他的作品,大家可能有所了解,叫做“錦囊一號”。
康國華:在8月9日,我們在太空的衛星上搭載發射了這樣一個東西,給它命名叫“錦囊一號”。當時我們做這個創意的來源,就是我們觀察到,中國自己的空間站已經快建好了,上面有很多的科學實驗,比如說水稻怎么種植。空間站門檻很高,需要很長的周期去準備,需要很高的技術條件去保障。
那么我們能不能在自己的領域,就是微小衛星的領域里面來實現這個事,所以我和團隊就打造了這樣一個陽光房,是國內首個在這樣一個體積大小里面來保持常溫常壓的裝置,相當于我們就在太空里面有一個自己的微小的實驗室。
主持人:現在這個“錦囊一號”里在開展什么實驗?什么生物在里面?
康國華:我們這一次選擇了一個植物叫紅萍,紅萍有個俗名叫“滿江紅”,為什么我們選擇這個植物?因為這個植物很有意思,在古生物學上有一個事件叫“紅萍事件”,在5600萬年前,地球上還有98%是二氧化碳,就是因為這個植物的出現,把碳吸收、固定、沉淀,使得我們的大氣可以滿足人類的呼吸。我們也在設想,火星上現在也都是二氧化碳,那么未來如果要改造火星的話,是不是有這樣的一個東西可以去利用。
第二,它是一個蕨類植物,蕨類植物含有20%的蛋白質,是一個高蛋白質的植物,意味著它可以成為宇航員的食物。我們就想帶這樣的一個小東西上去,來看看在太空里面,它能不能生長得很好,這是我們帶上去的一個小實驗。
主持人:我們在做科研工作的時候,一方面需要想象力,還需要跨學科的能力。這個“錦囊一號”做完了之后,還會有“錦囊二號”嗎?
康國華:我們現在的確在設想,如果它作為平臺的話,后續能做哪一些事情,我們也希望來征集大家的一些奇思妙想,如果把領域稍微交叉一下,創新可能就是一個比較容易的事。
張維為:節目開始前和康教授聊天,我了解到,這是跨學科的,但是這些胯學科的工作都是在南航完成的,這本身就說明了南航的實力,這很不容易。我上次看到一個短視頻,是講天問一號的總師楊學軍,他回憶他在南航受到的教育,他的老師非常有責任心。
另外就是團隊工作的經驗,給他一種整體協調的能力,他說這兩個能力對他后來作為總師非常有幫助。所以一個優秀人才,他在大學里受過的教育、訓練,以及潛移默化受到的各種影響,最后都會得到體現。
【觀眾提問】
劉上:我從小就對航空航天很感興趣,尤其是火箭和導彈方面。過去幾年我一直在進行火箭制導和垂直回收方面的研究,也自己研制了幾代火箭并進行發射,同時我用視頻記錄自己研制火箭的過程,并發布到網上,向大眾科普關于火箭的知識,并得到了很多網友的關注。我想問的問題就是,未來我們國家商業火箭的發展前景如何?
康國華:我國商業航天的發展非常蓬勃。我們不斷地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天外火箭降落在地面上,簡單的維修之后重新又發射出去,我們普通人已經能夠成為太空的乘客,到地球的邊緣旅行。
整個商業航天已經開始啟動了,這位同學問商業航天的發展,我覺得商業航天是航天的一個必由之路,因為隨著月球、火星探索技術的不斷沉淀和成熟,低軌的空間逐步開始向普通的老百姓開放了,國家把前面的困難都給你解決掉了,剩下的問題交給民用的市場,現在整個商業航天發展迎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期。
主持人:前段時間我采訪了一位民營火箭公司的高管,他給我介紹了目前這個行業,特別是在長三角地區發展的情況,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通信,衛星通信技術以后會越來越惠及普通的老百姓,可能需要很多微小衛星在天上運行形成一個星鏈,商業發射一定有非常大的前景和空間。
第二,我特別問了他們公司跟Space-X的技術路徑,他告訴我,Space-X不會教我們,也不會教大家,所以我們都要獨立去研發。目前可重復利用的發動機在實驗環節已經完全被攻克,但是距離落地使用恐怕還需要3-5年的時間,也給這位同學一個時間表,每位人才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大。
岳出琛:近年來,我逐漸注意到,科研人員的待遇在社會上和其他社會人員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請問各位老師,過去和現在的航空航天研究人員是如何自立自強,不斷克服困難,抵制住這種金錢的誘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呢?
張維為:現在好像有這么一個規律,往往一些新的發明確實是從美國開始的,但是一到中國,中國就把它發揚光大,中國的人口多、市場大、迭代快,很快發展,超出美國很多。
我走了100多個國家找不到這樣的地方,這么發展友善的政府,這么能干的工程師隊伍,這么多的熟練的工人,這么大的市場,等等,這是世界上少有的。
所以我在想,在整個國家全面崛起的大潮中,在這么大的中國平臺上,即使你考慮商業利益,考慮待遇,我想老天是不會虧待你的,一流的工作,最后一定有很好的回報。
中國航天持續向世界先進水平靠近。圖源:視覺中國
康國華:這位同學問了一個非常經典的問題,我懷揣著對航空航天的夢想到了南航,畢業的時候,就會面臨這種情懷和現實的選擇,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覺得大家在選擇工作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關鍵,就是平臺的選擇,有一類的平臺能夠讓你的微小貢獻得到很大地放大,能夠讓你做的很小的事情,上升到很高的層次。
比如說航天,我們知道航天的任何一件事情,我們舉個例子叫驚天動地的,我不知道哪一個行業或者其它的專業有這樣的。我相信,隨著國家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們一定是能夠解決好理想和現實的矛盾。
羅歡:今年是我國空間站建造的決戰之年,也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的30周年。隨著空間站的關鍵技術進入驗證階段,我們將會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出怎樣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呢?
昂海松:2024年以后國際空間站沒有了,靠什么呢?當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只能靠中國的空間站,中國空間站不光是為中國自己的科研服務,它為全世界服務了,另外講災害問題,怎樣通過空間站,從宏觀去了解、掌握氣候的變化,避免各種災難,中國人很自豪,自己搞出空間站來,不但不求人家,反過來人家求我們,后面空間站要干的事情太多了。
康國華:今年是空間站建設的決戰之年,我們中國的貢獻和中國元素是什么?在未來兩年內,我們將會發射我們中國的巡天望遠鏡,它對標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哈勃望遠鏡,哈勃望遠鏡過去三十幾年來對宇宙的觀察,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我們中國的巡天望遠鏡上天之后,它有300倍哈勃望遠鏡的視野,那么它帶來的這種科學資料,我相信更加能改變我們對整個宇宙的一些看法。
剛才同學提到的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實際上中國的空間站不僅是中國的,大家關注新聞也可以看見,很多國家的宇航員開始學中文了,笑稱在宇航界里掀起了一股學中文的學風,因為這些宇航員上天了以后,他要跟中國的宇航員交流,要操作中國的空間站,一定要懂中文。所以我們空間站也是一個開放的平臺,面向全世界開放。
張維為:我看到的數據是好像我們已經批準了17個國家的項目參加我們空間站的活動,我們非常開放,真是為人類共同利益,但美國的項目好像沒有達到標準。
主持人:其實所有的工作、努力,我們的自立自強、創新,不光是為個人理想的實現,也在為國家的強盛。空間站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系一樣,我們也在為人類所有的未來努力。最后用習總書記的一句話作結尾,“要讓我們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刻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光輝史冊上”,把這句話送給南航,送給大家!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