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計算機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硬件,任何一個產品離開芯片,那就是廢鐵一堆。
因此,近幾年圍繞著“缺芯”這個問題就展開了一系列商業博弈,并屢屢登上新聞頭條,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起國產芯片來。小黑在之前也寫過多篇文章,詳細介紹了芯片是怎樣設計制造的、國產芯片目前的設計制造水平等等。
而在這些話題之外,其實已經有不少國內的互聯網大廠默默地推進著自己的造芯計劃,并已經拿出了一定成就。
那么,這些大廠們有哪些已投入使用的芯片產品,這些芯片又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
手機品牌造芯,并不是只有SoC
經常關注科技圈的小伙伴們應該發現了,在手機行業里,往往只有SoC芯片才能引起討論的熱潮。
一提到國產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蘋果的A系列,就是華為的麒麟系列。了解多一些的還會想起谷歌最近的Tensor系列、三星的獵戶座系列和小米已經暫停后續開發的澎湃S芯片。
在電腦領域也是一樣,芯片在人們眼中,往往約等于CPU和GPU。
但其實,我們使用的每一個電子產品,都有數不勝數的芯片作為功能支撐。Wi-Fi模組需要芯片、數據線連接需要芯片,哪怕是攝像頭功能,也需要芯片在背后默默工作。
提到后者,長期關注小黑的小伙伴們應該已經想到了,小米在去年就發布過一款圖像處理器(ISP)芯片澎湃C1。
除了這款芯片,小米這兩年還發布了充電芯片澎湃P1、電池管理芯片G1。關于這兩者,小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都介紹過,在這里就不重復介紹了。
除了小米之外,在國內的主流手機廠商中,OPPO和vivo也都推出了自研芯片產品,并運用到了自己的手機當中。
在去年12月的OPPO未來科技大會2021上,OPPO發布了一顆采用臺積電6nm制程工藝制造的影像處理芯片(NPU),馬里亞納MariSilicon X。
根據介紹,這顆芯片能夠提供每秒18萬次的AI算力,同時支持20 bit無損畫質處理,能為手機提供強大的人像拍攝能力。
目前,這顆芯片已搭載在OPPO Find X5系列、OPPO Reno 8系列等多款手機上,表現都相當不錯。
不僅如此,OPPO在自研芯片上還有更進一步的規劃。
根據相關人士的爆料,OPPO已經對自研芯片做了規劃,預計在明年推出第一顆自研手機AP芯片(即應用處理器),仍將采用臺積電的6nm制程工藝,在2024年更是計劃推出基于臺積電4nm制程工藝的手機SoC芯片。
這樣看來,OPPO也算是雄心勃勃了。
而vivo的自研芯片受關注度雖然不高,但同樣有所突破。
去年9月,vivo首款自研芯片V1正式發布。與小米、OPPO一樣,vivo瞄準的賽道同樣是影像芯片。這款芯片首發于vivo X70。在此后的vivo X80上,我們還可以看到V1的迭代版本V1+的身影。
可以說,vivo自研芯片雖然聲量不大,但同樣在穩扎穩打。
除了小米、OV這三家之外,目前國產手機廠商發布的自研芯片還有紅魔推出的獨立游戲芯片紅芯1號。
至于榮耀,其CEO趙明回應媒體稱沒有自研芯片的計劃。
互聯網平臺也造芯,它們用來做什么?
手機廠商們自研芯片,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不過在互聯網產業中,各大平臺也同樣在造芯的路上不斷探索。
作為國內互聯網領域的一面傳統“招牌”,BAT(百度、阿里、騰訊)這三家都已在自研芯片領域取得一定成果,并已投入到業務運營中。
百度的自研芯片為昆侖系列。昆侖系列的第一代芯片早在2018年就已發布,到2020年投入量產,并在當年就已實現了2萬片規模的部署。此后,百度還發布了兩代基于昆侖芯1代的AI加速卡。
到2021年8月,昆侖系列更是發布并量產了第二代芯片。這款芯片采用7nm制程工藝,性能比上一代有2到3倍的提升。
從制程工藝上說,7nm也算是比較先進的制程工藝了,但為什么昆侖芯的關注度那么低呢?
原因主要在于它并不是一顆面向消費市場的芯片,而是用于AI計算和大數據等領域,例如大數據算法、智慧城市、智慧工業等領域都是它施展拳腳的地方。
在后續研發規劃方面,昆侖芯的3代和4代都已經在計劃之中,而專注無人駕駛計算的昆侖芯研發也已提上日程。
和百度的昆侖芯一樣,阿里在自研芯片方面同樣有所建樹,也同樣因為針對的不是消費市場,許多小伙伴應該印象不深。
事實上,阿里旗下的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已經發布過玄鐵、倚天、含光、羽陣等四個系列的多款處理器芯片,更令小黑感到吃驚的是,打造這四個系列的處理器芯片,平頭哥只花了不到4年時間。
在這四個系列當中,今年5月剛剛發布的倚天710或許是知名度最高、也是最新的一款芯片。這是一款服務器“云”芯片,采用Arm最新的ARM v9架構,采用5nm制程工藝制造。
眾所周知,阿里云在國內的云計算平臺中占據著不小的份額,而倚天710也將被部署在阿里云中。
而對消費者感知最強的,則是2019年發布的含光800。這款芯片擁有強大的圖像、視頻分析能力,而目前淘寶的搜索、識圖等功能正是由這款芯片提供算力的。
至于騰訊,作為較晚進場的互聯網大廠,暫時還沒有正式發布自研芯片,但在去年年底也已公布紫霄、滄海、玄靈三款正在研發中的芯片。
在許多人眼中已經取代百度成為“BAT”中那個“B”的字節跳動同樣在自研芯片方面頻頻做出大動作。早在今年上半年,字節以三倍薪資從華為海思、高通、ARM等公司挖人的消息就引爆了互聯網行業。而在去年,字節更是接連投資了多家芯片相關公司。
根據目前公開的消息,字節跳動目前主要在研發的是一款視頻編解碼芯片,但更詳細的信息還未可知。
小、理、蔚齊上陣,新能源領域也有 “芯片戰”
眾所周知,受芯片荒沖擊較大的不僅有手機等傳統的電子產品,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頗受打擊,一些品牌甚至提出了“出廠減配、后面再補”的模式。
在這種情況下,“造車新勢力”們也紛紛投入到自研芯片的行列當中。小鵬、理想、蔚來都有了自研芯片的計劃和行動。
去年4月,小鵬汽車組建了一支10人左右的芯片研發隊伍。不過遺憾的是,目前還未有較大的進展。
而蔚來汽車行動則更為迅速,其研發的車規級芯片據稱已進入流片階段。此外,有消息稱去年下半年蔚來汽車已在其內部成立獨立的硬件部門,將其芯片研發計劃擴展到自動駕駛芯片。
至于理想汽車,則在今年5月全資成立子公司理想智動,經營范圍中就包括了集成電路芯片設計。
除了這三家“造車新勢力”之外,還有不少國產汽車品牌也已經或計劃走上自研芯片這條道路。
在這其中,比亞迪或許是走在最前列的。比亞迪旗下子公司比亞迪半導體早在2003年就已成立,其產品包括了CMOS圖像傳感器、電源管理芯片、IGBT芯片等多個類別,在汽車、工業、通訊和消費電子領域都有產品。
選擇自研芯片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不在少數,而采取合作研發道路的新能源乃至傳統車廠同樣不少。
就在今年8月5日,吉利集團子公司億咖通科技與Arm中國聯合成立的芯片研發企業芯擎科技就發布了其首款車規級7nm智能座艙芯片“龍鷹一號”。
此外,上汽、一汽、東風等傳統車廠和零跑也都以投資或合資的方式投入到自研芯片的行列中。其中,零跑與大華股份合作研發的自動駕駛芯片“凌芯01”已搭載在去年推出的零跑C11上。
悲情的華為海思,依然是標桿式的存在
把華為海思放在本文最后,是因為華為無法被歸到某一類互聯網企業中去。
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很強大,但它本質上是一家通信技術公司;但要說它是通信技術公司吧,它的業務又涵蓋了自動駕駛、云計算、軟件研發等許多領域。
所以,即便小黑不是花粉,也必須將華為海思單獨列出以示尊敬。
華為海思最知名的芯片產品,必然就是麒麟系列芯片了。雖然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麒麟系列目前很難再有下一代產品,但在推出時,麒麟9000是可以與驍龍888抗衡的手機SoC芯片。
巴龍系列芯片或許是華為海思的產品中,另一個消費者有所耳聞的系列。這是一個通信芯片系列,最新的巴龍5000更是一款優秀的5G多模終端芯片。但同樣遺憾的是,巴龍系列由于無法獲得5G射頻芯片,也已經有3年多沒有更新了。
除了小伙伴們耳熟能詳的麒麟系列和巴龍系列之外,華為還有家庭網絡芯片凌霄系列、人工智能芯片昇騰系列和云計算處理器鯤鵬系列。
這三個系列分別對應Wi-Fi數據傳輸、AI計算和數據中心計算,但遺憾的是,或許同樣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三個芯片系列也都已經數年沒有推出最新型號了。
不過,雖然華為海思堪稱是國產芯片領域一個悲情的名字,但不可否認,它依然是標桿式的存在?;蛟S還有很多小伙伴們和小黑一樣,希望它不會被眼前的困難打倒,活下去或許還會有站起來的時候。
其實,除了泛互聯網行業之外,國內還有不少廠商擁有自研芯片的能力,例如正在設計SSD主控芯片的長江存儲等。它們往往遠離互聯網的喧囂,在自己的領域默默研發。
在芯片設計領域,國內廠商的實力并不算弱。但要把沙子變成芯片,只有芯片設計是遠遠不夠的。希望芯片產業鏈中的其他部分也能迎頭趕上,讓我們不再畏懼“卡脖子”的威脅。
更多信息可以來這里獲取==>>電子技術應用-A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