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消息,據彭博社報道,日本化工供應商昭和電工預計將進一步提高價格,并削減不盈利的產品線,以應對5500億美元規模的半導體行業面臨的一系列經濟挑戰。
資料顯示,在今年6月初,昭和電工已將半導體制造所需的高純度氣體的價格提高了了20%。
昭和電工CFO染宮秀樹(Hideki Somemiya)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今年已經至少12次漲價后的又一次漲價,反映了疫情期間的供應混亂、烏克蘭戰爭導致的能源成本飆升和日元大幅貶值。他補充說,至少在2023年之前,情況不太可能顯著改善。
他還表示,昭和電工已經被迫大幅提高了轉嫁給客戶的成本。由于該公司是芯片制造商臺積電、英飛凌和豐田汽車等其他制造商在生產早期所用化學品的關鍵供應商,其價格的上漲可能會擠壓利潤率或迫使或迫使下游客戶也跟著漲價。
“今年材料行業所有企業共同關注的一個大主題是,我們能夠說服客戶與我們分擔多少成本負擔,”染宮秀樹表示,“目前的市場走勢要求我們把要價提高到我們之前計算的兩倍?!?/p>
據了解,總部位于東京的昭和電工主要從事石油、化學、無機物(陶瓷等)、鋁產品加工,也生產電路板及相關元件。值得一提的是,昭和電工也是半導體制造當中所需的高純度氣體和化學品供應商,比如,高純度CI2(氯氣)的主要廠商就是昭和電工和ADEKA(艾迪科)。而且,昭和電工構筑了高純度HBr(溴化氫)的全球唯一從合成到精制的一體化生產體制。
眾所周知,在整個半導體產業中,大宗氣體已經廣泛用于在半導體芯片生產的各個過程中,起到氛圍保護、輸送特氣、參與反應等作用。
半導體芯片的生產環節對于氣體純度要求極高。氣體中的氧、水、總烴等雜質,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以原子形態進入芯片結構中去,并影響芯片質量。低濃度雜質將導致合格頻率下降,高濃度雜質可能導致批量產品報廢、損壞設備、引起安全事故。
因此,半導體行業對大宗氣純度要求達到99.9999999%以上(9N)的要求, 即除本體氣外,其他有害氣體雜質如H2O, O2, CO, CO2,CH4,THC等均要達小于1 ppb的水平。
超凈高純特種氣體包括純氣以及二元、多元混合氣。純氣己發展至100余種:混合氣己有17類、330多個品種,大約1000多種規格。超凈高純特種氣體配套性很強,根據不同用途分別有電子級、載氣級、發光二極管級、光導纖維級、VLSI級(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級)等。最近為適應兆位集成電路的生產,又推出ULSI(特大規模集成電路)級或Megabit(兆位)級氣體。
在集成電路產業鏈里,超凈高純特種氣體用于硅片的沉積、蝕刻、光刻、摻雜、退火或者腔室清洗等。按照在集成電路中的作用可分為摻雜氣體、外延氣體、離子注入氣體、發光二極管用氣體、刻蝕氣體、化學氣相沉積用氣體、載運稀釋氣體七類。
作為半導體生產環節所需的重要原材料,高純度氣體的漲價,勢必會導致芯片制造生產環節跟進漲價。再加上,受當前全球資源緊缺影響,除了高純度氣體之外,還有其他半導體原材料也將會漲價。
東洋證券分析師安田秀樹(Hideki Yasuda)表示,漲價的遠非昭和電工一家,其他零部件生產商和材料供應商也在采取類似的舉措,以應對嚴峻的市場形勢。他還說,電子產品等耐用品的消費者未來也不會幸免于價格上漲。臺積電和三星電子等芯片制造商已經通知自己的客戶,他們打算提價。
成本上升,晶圓生產商再次提價
據臺灣地區媒體近期報道,晶圓代工龍頭臺積電已經通知客戶,將自2023年1月起全面調漲晶圓代工價格,大部分制程漲價幅度為6%。報道稱,有部分臺積電客戶證實已經接獲漲價通知,其中先進制程工藝漲幅7-9%。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臺積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第二次調漲價格。去年8月,臺積電發布通知稱,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芯片產能緊缺等因素,計劃在2022年上調代工價格,其中先進制程漲價10%左右,成熟制程漲價在10-20%左右。
除了臺積電,在半導體硅材料等原物料價格上漲的推動下,三星、聯電等頭部晶圓代工廠商也開啟了新一輪的漲價潮。
據《彭博社》報道,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廠三星電子正在與代工客戶展開商談,計劃今年把半導體生產費率提高20%,以應對材料和物流成本上升壓力。報道稱,整體提價幅度大約在15%-20%之間,具體幅度取決于代工芯片的復雜程度,傳統制程芯片漲幅會更大。新的定價將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實施,三星已經完成了與一些客戶的磋商,但仍在與其他客戶進行討論。至于聯電,據業內消息人士透露,聯電擬上調22/28納米等熱門制程2023年的報價,漲幅約為6%。
除了晶圓制造商之外,昭和電工的大客戶英飛凌也在計劃漲價事宜。據外媒報道,英飛凌今年1季度積壓訂單金額環比上升了近20%至370億歐元,其中75%的訂單在未來12個月內陸續交貨。在訂單積壓以及成本上升的情況下,英飛凌給下游各分銷合作伙伴發布通知函,稱由于市場供不應求及上游成本的增加,英飛凌無力承擔溢出的成本,暗示或將漲價。
英飛凌表示,“我們經歷了巨大的成本增長,如原材料、能源、物流和代工廠成本。我們很難完全獨自承擔這些成本。”
目前來看,受今年全球通貨膨脹、俄烏沖突、日元快速貶值等多重因素影響,原材料和能源來源越來越少,進一步導致全球半導體原材料采購成本急速上升,全球主要芯片代工廠也因此紛紛宣布漲價,這或許會導致全球性芯片短缺問題再度加劇,后續發展如何,還有待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