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前快訊
三星電子(以下簡稱三星)最近新動作:
1.東進半導體 12月19 日宣布,近期通過了三星電子的 EUV PR(光刻膠)可靠性測試。
2.三星與特斯拉達成合作,開始為特斯拉FSD(完全自動駕駛)系統生產芯片。
這兩個動作一個指向芯片制造原材料領域但實際是否會用于替代日本產光刻膠尚未可知;另一個三星將在2022年全面拓展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汽車市場,指向市場火熱的新能源汽車領域。作為一家成立50余年的企業,在光刻膠方面的探索可能是迫于“斷膠”的風險,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顯得別有深意。
帶著金鑰匙出生的三星電子
1938年創始人李秉喆在今天的韓國大邱西門市場附近買下了一家825平米的店鋪,正式創立三星商會(三星集團的前身),從事食品貿易。主要業務是把大邱的果蔬、浦項的干魚片賣到中國北方 ;在接下來的第二年又盤下一家釀酒廠,兼顧著做酒水生意,從此正式開啟三星的商業之路。
嚴格意義上說,李秉喆并不是白手起家,上世紀20年代從日本早稻田大學因身體原因輟學回國,出身富裕家庭的他從家里拿照當到了年產32噸糧食的土地,按時的糧食產量相當于150畝地,作為自己的“天使輪”。
李秉喆用“天使輪”的錢進行了第一次創業,考察本土市場后與人合伙開辦了一家碾米廠做大米生意。通過低收高賣大米的方式,很快積累成了地方上的年輕富豪;但是好景不長,因為在經營過程中遇到資金周轉困難,加上生意規模擴展太快,欠下當地的日本銀行大筆貸款。1937年又碰上銀行抽貸,開辦米廠賺的資產賠了個精光。
1938年,緩過勁來的李秉喆轉變思路,用剩余的錢開辦了三星商會,選擇經營食品貿易這種本小利大的生意。僅僅過了一年,好運找上了李秉喆,巧合之下抄底了當時低價出售的“朝鮮釀造”這家酒企。李秉喆憑借著商會和酒企,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是好巧不巧,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當局加緊了對當時朝鮮占領地的物資掠奪,糧油食品等物資首當其沖,商會生意基本無法正常開展,一直支撐到二戰結束,生意才稍微有了一點起色。
1948年,借由二戰后韓國較為穩定的營商環境,李秉喆在商會基礎上另外創辦了“三星物產公司”,做起了貨物進出口生意。“三星物產公司”用了很短的時間,做到進出口物品種類100多種,年盈利1.2億韓元。但是好巧不巧,又趕上朝鮮戰爭爆發,物產公司被戰火摧毀,之前的努力一掃而空。
1951年李秉喆拿著“朝鮮釀造”盈余的3億韓元在釜山重建了“三星物產公司”,經營一年后又回到了戰前水平,資產達到60億韓元。不得不說“醬香科技”的強大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顯現出來,竟然能在戰火中照常盈利。
從五十年代開始,從事進出口的李秉喆再次轉變思路,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他要由商業資本轉向工業資本。當時的韓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大部分的物資需要進口,國內工業尚處于百廢待興階段;于是李秉喆從食品原材料入手,辦起了制糖工業,之后又辦起了紡織工業。
具體的操作方式是從國外采買工業所需設備,回國組裝生產線。這與當時韓國成為當時美蘇對抗前線的前提也有關系,韓國接收到美國的大批援助,正在鼓勵企業建設輕工業。而李秉喆順應了當時的大環境,當時韓國為了保護本國的輕工業發展,開始限制進口,而李秉喆的制糖和紡織企業投產后剛好可以拿下限制進口后空出來的市場份額;于是屬于三星的輕工業版圖就此擴展開來。
1957年,戰后的安穩環境同時催生了韓國國內工商業的發展,但此時為國內企業進行融資貸款的銀行業卻并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貸款需求;同時第一次創業因銀行抽貸而失敗的記憶在李秉喆心中徘徊。于是乘著政府開放銀行業,購買了4個銀行各50%的股份,三星進軍金融業。依靠著金融業,三星有了雄厚的財力支撐,撬動杠桿開始了大并購,先后進入制造、保險、證券、地產、文化行業,至此三星的商業帝國版圖初步建立。
時間來到60年代,因韓國爆發反對李承晚的“4·19”事件,李承晚下臺流亡美國,民眾矛頭轉向了當時就已經成為初代財閥的三星集團和其他大型企業,三星集團也迎來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大沖擊。三星遭到稅務調查,事實上李秉喆在法庭上也承認了偷稅事實,并指出當局政府按照戰時稅率征稅不合理,綜合稅率幾乎超過100%,不偷稅集團根本沒有辦法生存,但無奈之下三星集團還是補交了50億稅款,集團經營也陷入困境。
轉機來自于1961年樸正熙發動政變,成立軍政府。11名涉嫌非法斂財的企業家被監禁,當時正在日本的李秉喆也被當局敦促回國,但帶著恐慌情緒回國的李秉喆受到樸正熙的接待。樸正熙向財閥和企業家們拋出計劃:為了穩定軍政府,首要任務便是穩定韓國民眾生活,需要企業家們做出貢獻,參與到發展有利于韓國經濟和民生的事業中。
李秉喆當即決定建設一座大型化肥廠,填補韓國在化肥領域的缺失,于是三星集團為此投入了數十億韓元,在1965年開始籌建化肥廠。等到化肥廠建設基本完成,卻又爆出走私案件,矛頭直指三星,指責三星建設化肥廠資金來路不明。面對政府審查、媒體發難,三星選擇棄車保帥,將建設好的化肥廠上交韓國政府。雖然化肥廠“告一段落”,但在此期間,三星鞏固了原有業務,并進入造紙、醫療、傳媒行業。
時間來到1969年,三星電子在三星集團奮斗30年的基礎之上,帶著金鑰匙誕生。
三星集團的支柱
1969年李秉喆確立了向高科技進軍的發展方向,在三星整個集團財力支持下,三星電子誕生。可以說三星電子創立的條件比大多數電子企業都要好,其背后有著占韓國經濟支柱地位的財團支持,但業務押寶在哪一塊在當時仍是個難題。
1960年仙童半導體的諾伊斯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塊硅集成電路,這標志著集成電路迎來了硅時代。在對集成電路的研究之中,美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對集成電路產業的誕生與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與此同時,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也在開始崛起,早在1955年的時候,成立了10年的索尼就在“無線電熱潮(真空管)”中發展當時不被看好的晶體管技術,開發出世界第一臺晶體管收音機“TR-55”,這在日本半導體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日本開始大規模生產晶體管。
日本在1959年生產了8600萬個晶體管,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晶體管生產國。在美國發明硅集成電路之后,日本也引進了技術。
1963年的時候,日本電氣公司(NEC)自美國仙童半導體獲得planar technology的授權。日本政府要求NEC將取得的技術和國內其他廠商分享,日本政府的這項舉措為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日本的三菱、京都電氣等也開始進入半導體產業。由此日本半導體行業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
以三星電子為代表的韓國電子行業從創立開始,就處于追趕者的角色,因此,如何在美國和日本電子的沖擊下尋求自己的市場成為一個問題。
時間進入70年代,韓國完成了輕工業發展目標,轉而尋求重化工業發展。1973年韓國公布并開始實施“重化工業發展計劃”,大量投資向重化工行業傾斜。這一時期是韓國造船、鋼鐵、汽車、電子、石化等工業的萌芽期,也是韓城市化進程開始加速的時期。重化工業的發展對經濟拉動效果十分明顯,1972-1978年韓GDP年均增長10.8%,重化工產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亦由72年的21%上升至78年的35%。同期,韓國發起了著名的“新農村運動”,大大提高了農村地區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隨著經濟發展民眾消費能力提升,韓國市場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越發強烈,三星電子瞅準機會,押寶家電行業。在這期間,三星集團也是順應韓國發展計劃,1973年8月,公司宣布了“五年管理計劃”,增強公司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將其制造過程從原材料生產,集成到最終產品生產。先后于1974年成立的三星重工業,1977年成立的三星精密機械株式會社,1978年成立三星造船廠、三星精密化學。至此三星集團的商業版圖完全展開。
1970年三星電子與三洋合作,生產銷售黑白電視(型號p-3202),1971年向巴拿馬出口黑白電視。在那時,日本的三洋、夏普、松下等企業生產的電子產品、家電在世界范圍可謂家喻戶曉,三星電子選擇了合作而不是對抗,還不是今日的Samsung,而是made in Korea Samsung。
1974年開始生產洗衣機和冰箱,同時收購韓泰半導體,正式進軍半導體,1975年為發光二極管手表大量生產集成電路,1977年開始生產彩色電視。
1978年三星半導體和三星電子成為兩個獨立的個體,一個專注半導體領域,另一個專注電子產品領域。自此,三星電子和半導體各自開始超越之路。
自主研發與半導體博弈之路
三星電子產品
時間進入80年代,個人pc時代即將到來,三星電子確立家用電器、通信、半導體為核心業務,定下了自主技術和走向全球的目標。于1987年成立三星先進技術研究院,主攻電子技術。在這期間能夠生產的家電種類有彩色電視、微波爐、錄像機、空調、冰箱、洗衣機,其中到1982年累計生產了1000萬臺黑白電視,到1989年累計生產了超過2000萬臺彩色電視!
1983年開始嘗試生產個人PC,與此同時,在業務上開始走向全球,向歐美出口生產的電視、錄像機,在西班牙設計制造子公司。80年代,三星電子完成了技術轉型和走向全球的目標,但此時電子電器市場上的領跑者仍然是日本企業,也是日本企業的高光時刻。
1973年4月,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工程技術員“馬丁·庫帕”發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機,“馬丁·庫帕”從此也被稱為現代“手機之父”。 1983年,世界上第一臺移動電話問世——摩托羅拉DynaTAC8000X(大哥大),是世界上首部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認可并正式投入商用的蜂窩式移動電話。這部手機在1983年首次將貝爾實驗室1947年提出的移動電話概念和70年代提出的蜂窩組網技術概念變為了現實。這個移動通訊業界的第一奠定了摩托羅拉手機部門在移動通訊業界20余年不可動搖的地位。
進入90年代,三星在轉型成功過即馬上發力通信市場,因為屬于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的時代到來了。1991年開始開發手機,1992年開發移動手機系統并于同年在中國市場設立工廠;同時在電器領域開始推出自研產品——數字錄像機、數字電視、LCD顯示器、微波爐等等。
1999年,推出了劃時代的全球首臺MP3手機。
等到進入新世紀,三星電子終于熬出頭,液晶面板、存儲設備(內存)、數碼產品、智能機等產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份額。2010年成為全球電子銷售額第一企業,推出多款5G手機并在OLED屏上實現量產。
據統計,三星電子現階段涉及的電子應用領域有:
消費電子領域
醫療電子領域
汽車電子領域
工業電子領域
通信和網絡領域
光電領域
與華為類似,幾乎所有的應用領域都有涉及,并且是以掌握自主技術的方式參與。
三星半導體
80年代,經過九年的摸爬滾打,三星半導體迎來了轉折點,成功開發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內存芯片 64Kb DRAM,這讓韓國一躍成為全球第三個擁有先進 VLSI 技術的國家。1984年開發出256kb DRAM,1986年開發出1Mb DRAM。
但此時的三星半導體還是落后于同時期的日本和美國企業,早在1976年3月,日本政府啟動了"DRAM制法革新"國家項目,由日本政府出資320億日元,日立、NEC、富士通、三菱、東芝五大企業聯合籌資400億日元。總計投入720億日元(2.36億美元)為基金,由日本電子綜合研究所,和計算機綜合研究所牽頭,設立國家性科研機構——“VLSI 技術研究所”。
DRAM就是我們熟知的內存,它在半導體產業中占據有重要的地位,因為芯片如果從用途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分別是存儲芯片和非存儲芯片,其中非存儲芯片中以DRAM和NDAD flash 為核心。當時DRAM是美國IBM發明的,日本在DRAM技術上與美國差距甚遠。
為了徹底擺脫美國的影響,實現從原料、設備到制造的全部自產自研,讓日本半導體行業追趕甚至超越美國,所以日本舉全國之力研發DRAM。
日本在短短的時間里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構建了成熟的半導體生態,晶圓制造巨頭信越、SUMCO,光罩領導者 TOPPAN ,后端材料領域的京瓷、住友電木,前后端檢測有 Advantest 和東京電子,光刻機巨頭尼康。截止到1989年,日本芯片在全球的市場占有率達53%,美國僅37%,歐洲占12%,韓國1%,其他地區1%。
全球半導體行業的改變以1985年《廣場協定》為開端,以韓國得利、日本落敗為結果。
1985年的時候,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開始向美國商務部投訴日本半導體產業不正當競爭,要求總統根據301貿易條款解決市場準入和不正當競爭的問題。1986年在美國壓力下日本開放國內半導體市場并保證美國半導體20%-30%占有率。1987年又爆發“東芝事件”, 1988年 4 月,美日雙方達成協議,雙方共同開發 FSX 戰斗機,美國有權得到所有技術,美國借此打開了獲得日本技術的渠道。
1989年再次和日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日美半導體保障協定》,開放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知識產權、專利。美國還扶植了韓國來對抗日本,當時在半導體行業發展程度還比較低的韓國企業包括三星半導體在內在美國的扶持下迅速發展。美國不僅對韓國授權技術,還指導韓國獲得了東芝生產線,并且瘋狂挖日本企業的人才。
由此,韓國在閃存半導體領域開始壯大。1990年8月,三星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擁有16M DRAM內存芯片的企業。美國還對韓日發動反傾銷,對日本企業征收了100%的反傾銷稅,而對韓國只征收0.74%,在美國的幫助下,韓國的半導體產業迅速崛起,和美日呈三足鼎立之勢。
整個過程對日本半導體企業打擊非常嚴重,美國從日本身上不斷獲取先進技術和市場并將先進技術和一部分市場分享給韓國,日本半導體企業疲于應對,沒能很好得調整策略以應對互聯網通信技術市場。
到1996年韓國取代了日本成為了全球半導體產業中心,三星半導體經此過程成為世界半導體領先企業。
此后三星半導體走上了IC產業鏈開拓之路,與眾多科技公司在IC設計開發,還有制造上的格芯、臺積電競爭多年:
1993年——開辟200毫米生產線(5號線)
1994年——開發256Mb DRAM
1996年——開發業界先進的 1Gb DRAM
……
2002年——開發業界先進的 90 納米級 2Gb NAND 閃存
……
2010年——大規模生產業界先進的20納米級NAND閃存
……
2018年——開始量產基于 EUV 的 7 納米 LPP
直到今天,三星半導體在動態隨機存儲器、固態硬盤、嵌入式存儲器、多制層封裝芯片、處理器、傳感器領域、顯示集成電路、電源集成電路等市場占有重要地位。
結語
2020年三星電子營收236.81萬億韓元(約合2126.96億美元),營業利潤為35.99萬億韓元(約合323.29億美元)。從企業歷程看,電腦、互聯網通信、手機及移動互聯網、顯示器革新、IC產業鏈,每一次三星電子都趕上了技術浪潮,才有了今天的營收。當然,它的開創也有著占韓國經濟舉足輕重地位的三星集團的支撐,甚至還有國際博弈的機會收益。但不可否認的是,三星電子的戰略眼光和幾十年艱辛研發之路。
觀三星幾十年風雨里,韓國的經濟進程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幾乎韓國想要發展一個行業,三星總是能在里面得利的,同樣的韓國在經濟慘淡的亞洲金融風暴中,三星的損失也是巨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回想起當年的“阿爾斯通”案和“廣場協定”,再結合近期的美國以“缺芯”為由,要求包括臺積電、三星在內的20多家芯片相關企業在45天內“自愿提交”供應鏈數據;三星也是扭扭捏捏地提交了。只能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世界先進的三星電子也說不定有一定幾率重蹈“廣場”覆轍。
近些年新能源汽車打的火熱,汽車第一股特斯拉沖上9000億美元大關,比11家傳統汽車巨頭市值加起來都多,這么熱的市場連房地產企業都要造車,甚至賈躍亭都要“創造一個FF高端汽車”,還成功在美股“盲盒式”上市。
三星電子新能源汽車領域與特斯拉的合作充滿試探新能源汽車的意味,回想當年進軍家電行業與三洋合作的代工路線,再結合三星集團旗下在1994年燃油車時代成立的但幾乎沒有市場份額的雷諾三星汽車,很難不讓人“遐想連篇”——三星電子是否會像比亞迪一般從電子技術到汽車領域呢?畢竟三星可是啥都想做的集團企業。
但三星還未發布類似計劃,今日我們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