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聯合報報道,美國聯邦公報與相關網站資訊顯示,臺積電已完成美方提出的問卷并回傳,公開文件有一大亮點,即臺積電告知美方,今年營收將達五六六億美元(逾新臺幣一點五兆元),創新高,年增率達百分之廿四點四。臺積電昨表示,持續致力于支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挑戰,已回應美國商務部就“半導體供應鏈風險徵求公眾意見”的需求,以協助面對此一挑戰,同時堅持一貫立場保護客戶機密,未于回應中揭露特定客戶資料。
是誰在囤車用芯片?美國商務部官方公開征求半導體供應鏈意見截止日倒數計時,根據聯邦公報與相關網站資訊顯示,截至昨天為止,包括臺積電、聯電、日月光、環球晶等指標臺廠都已“交卷”,總計已有廿三家國際大廠與機構完成回應答覆,讓尚未回覆的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面臨龐大壓力,外傳相關企業會在最后時間內答覆,或爭取在韓國官員九日至十一日訪美時,直接向美國商務部遞交答覆。
全球芯片荒,臺積電董座劉德音日前受訪時曾直指“供應鏈中有人在囤貨”。美方日前解釋,供應鏈業者間缺乏信任,傳言有企業囤貨而無法掌握確切需求,客戶端卻說無法從供應商取得直接回應、甚至可取得的數量還減少,因此有必要請業者提供資訊,以解決當前半導體產品短缺的問題。
美官方征求半導體供應鏈意見,期限至十一月八日。據了解,美國官方公開征求產業意見的方式之一是既定問答表格,臺積電是在已答覆的廿三家企業與機構、個人當中的表格回答最明確,且列出過往兩年的車用營收占比分別約百分之四、百分之三。
先前曾公開表示將配合美方的半導體大廠美商英特爾、德國大廠英飛凌智,昨截稿為止尚未答覆;三星、SK海力士等韓國企業也多數還未繳交回答表。
南韓財政部昨表示,應美國財政部要求半導體業者提供芯片銷售與庫存數據,南韓科技業者正在準備“自愿”向美方提交部分半導體資料,且南韓半導體公司也持續與華府磋商資料要提供至何種程度,但南韓財政部并未做出更多說明。
產業界人士認為,在合乎國際法規遵循與保護營業秘密下,協助美國官方釐清供應鏈責任有其必要,問卷答覆也沒必要全部留白,畢竟臺廠這一年多來已使盡全力協助全球車用供應鏈,車廠沒必要再將責任歸于臺廠,調查或多或少能厘清供應鏈出問題的責任。
業界指出,先前車用供應鏈調整時,美系與歐系傳統車廠重傷,韓系車廠如現代汽車、起亞等較不受影響并在海內外熱銷,在美國銷售更是屢創新高,反映部分癥結,主要是背后自有韓系半導體芯片廠優先支持。
美國向多家芯片相關企業“勒索”數據!掠奪“商業機密”,意欲何為?
今年9月下旬,美國商務部以應對全球芯片危機為名,強勢要求包括臺積電、三星在內的20多家芯片相關企業提供商業機密數據,最后期限是11月8日。如今期限將至,繼多家企業先后表示妥協配合之后,最近,韓國三星也傳來服軟信號。
美商務部向多家芯片相關企業“勒索”機密數據
隨著11月8日大限臨近,三星終于撐不住了。據韓國媒體報道,11月3日,韓國企業三星表示會準時提交商業數據給美國審核。事實上,做此決定之前,三星已左右為難了一個多月。
一開始,美方的要求引發了韓國方面強烈不滿。10月13日,韓國駐美大使明確表示,韓國企業不會輕易提供高度機密的信息。同時韓國政府亦向美方轉達了韓企的憂慮。但是面對韓國的委婉拒絕,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直接發出威脅言論。
在此期間,另一家半導體巨頭臺積電的態度同樣搖擺不定。9月30日和10月6日,臺積電曾兩度強調“他們不會泄露敏感資料”。但10月22日,臺積電卻認輸妥協,表示會按時交出數據。
僅僅三天后,臺積電的態度再次強硬,表示不會按美國的要求“完全上交數據”。直至目前臺積電依然沒有妥協。
根據9月23日美國商務部的要求,需要提交數據的企業有20多家,包括三星、臺積電、英特爾等芯片廠商,蘋果、微軟等科技公司,以及戴姆勒、寶馬、通用、福特等汽車廠商。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 白明:因為很多企業和美國的關系很緊密,有一些使用的技術也是美方的,所以不得不做出妥協。
美國要求企業在45天內提交數據,雖然該要求是自愿的,但美國商務部也同時發出警告,如果不回應美方要求,美國政府將援引《國防生產法》或其他法律來采取強制措施。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武長海:《國防生產法》它的適用范圍,是在美國國內生產的企業,如果這個企業沒有在美國國內,那么這是一種數據勒索行為。
根據各方消息,截至目前,名單中暫無企業公開表明,完全拒絕向美方提供數據。
美國芯片產業逐漸走向“空心化”
是什么原因讓美國不惜違反公平競爭的商業規則也要進行“數據勒索”?近期美國汽車制造業大幅減產,經濟復蘇陷入低迷。這些現象和美國近期“數據勒索”的行為之間又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九月底,美國通用汽車有六家工廠停產,福特也宣布部分車型限產,很多工人面臨失業。持續已久的全球芯片短缺已經迫使美國諸多車企及其他制造業削減產能。今年8月,美國經銷商的新車銷量不到100萬輛,較2019年8月的358萬輛減少72%。汽車業的低迷令美國經濟復蘇雪上加霜。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僅有2%,為11個月來最弱增幅。
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曾表示,在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生產中,美國制造的這一比例為零。此番言論并非過于悲觀。近年來全球芯片制造工藝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今年三星已經率先完成了全球首顆3納米芯片試產,臺積電則霸氣官宣已突破2納米芯片技術,并計劃2024年量產。而美國的企業還在研究10納米、7納米制造工藝的芯片。
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表示,僅僅從芯片制造角度來說,美國的企業與臺積電和三星應該有十年左右的差距。
數據顯示,在代工市場上,目前,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臺積電的市場份額占54%,而三星的市場份額也高達18%。與此同時,美國本土制造的芯片數量所占份額卻不斷減少。
“芯片荒”背景之下,眾多相關企業都在向臺積電追加汽車芯片訂單。這種狀況使得原本就向亞洲傾斜的芯片制造業顯得更加失衡。
美國重新審視本土芯片產業鏈
持續的“缺芯潮”讓各國紛紛開始重新審視本土芯片產業鏈。而修復供應鏈,重奪芯片霸主地位,是美國目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美國總統 拜登:芯片,就像我手里拿著的這個。這些芯片、晶圓,我們的電池、寬帶,這是一切的基礎。
盡管芯片無比重要,但美國政府也發現短時間內無法解決供應鏈問題,6月8日,拜登政府宣布成立新的供應鏈中斷工作組,應對供應鏈挑戰。
近年來,美國政府在全球半導體領域頻頻伸手。從禁止所有使用美國技術的企業向華為提供芯片,到現在向全球20多家芯片相關企業索要商業機密數據。此次美國向企業索要的信息和數據主要有:過去三年企業的訂單出貨情況、庫存情況、客戶信息、制程節點等。羅列項目事無巨細,問題清單多達26條。
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表示,有這些數據,相當于知道了對方的底牌。對于非美國本土企業來說,今后在任何商業談判中,都是一種“裸奔”的狀態。而讓這些企業最為擔心的還在于,美國政府有可能會將獲得的資料交給美國企業,尤其是英特爾等公司。
芯片之爭背后,資本的力量更是難以忽視。根據臺積電2020年財報,前十大股東中,外資股東高達八個,僑外投資占75.8%。股東排名第一的是花旗托管臺積電存托憑證專戶,持股比率為20.52%。
三星一直是韓國人最值得驕傲的一個企業,其中三星電子約有44%的股份是由美國投資機構所持有,特別是華爾街花旗、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近年來,美國還通過高額補貼政策,不斷拉攏三星和臺積電到美國設廠生產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