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汽車產業正加速由內而外的智能化轉型,智能電動汽車成為新一代汽車消費者在購買代步工具時的主流選擇。通過加大研發投入、快速跟進用戶需求,新能源車企構建起“技術+用戶體驗”的雙驅動引擎,在中國乘用車市場整體下滑的趨勢下,于2020年實現了銷量的逆勢增長,當年總銷量達到136.7萬輛,同比增長10.9%。隨著消費者對汽車機械屬性的關注轉移到智能化和電動化屬性,車企造車的邏輯已發生深刻轉變。
網絡安全核心是內生安全問題
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認為,智能網聯汽車安全的核心問題、共性問題是內生安全問題。所謂內生安全問題,就是內在的、與生俱來的、存在于基因層面的共性安全問題。智能網聯汽車本質上就是一臺“輪子上的計算機”,是典型的信息物理系統,其軟件規模超過3億行代碼。
在這樣一個大系統里,軟硬件漏洞有沒有不知道。按照工業界平均千行代碼存在15~20個漏洞來計算,脆弱點可想而知。有沒有“后門”也不知道,以人類現有的科技能力,無法窮盡開放的產業環境中預留軟硬件“后門”的行為;傳統功能安全和網絡安全的界限不知道,是因為隨機性故障產生的安全問題,還是軟硬件設計缺陷產生的安全問題,難以進行區分和定責;安全功能如何量化不知道,軟硬件到底是99%安全還是99.9%安全無法標定。通俗地說,目前的智能網聯汽車,我們不知道有多少風險?不知道這些風險是在網絡層面,還是可滲透到物理層面?也不知道如何衡量安全性?這些基本問題就構成了內生安全問題。
傳統安全范式難以解決內生安全問題
在網絡安全領域,目前大致有三種技術范式:第一范式是“基于冗余配置與表決的功能安全發展范式”,重點解決網絡空間終端、節點和網絡系統軟硬件物理或邏輯性失效問題;第二范式是基于加密與認證授權的安全發展范式,用授權管理方式保護合法用戶安全的使用軟硬件設施或信息服務或數據資源;第三范式是“基于檢測與分析的網絡安全發展范式”,主要目標是查殺病毒木馬、發現并修補軟硬件漏洞、感知和阻斷攻擊行為特征。
鄔江興院士告訴記者,這三種范式,都面臨同樣的共性技術難題,在缺乏先驗知識的條件下,如何應對網絡空間基于未知漏洞后門、病毒木馬等未知的內生安全威脅。也就是說,安全防御技術的基礎是先驗知識,必須知道“犯罪分子”的基本特征,才能針對特征形成有效防御方案,如果缺少有效樣本和充分數據、沒有先驗知識,構建的安全防御體系就是形同虛設。對于智能網聯汽車而言,現有的技術既不能對風險進行解釋,又能不對網絡安全進行保障,用戶如何能放心乘用?
用新的技術路徑改變傳統思維模式
面對傳統安全范式難以應對日益頻發的網絡安全風險和問題的形勢下,如何解決共性的內生安全問題?鄔江興院士認為根本上是要推動范式創新。日前,在復旦大學主辦的“網絡空間共性安全技術研討會”上提出新的安全范式要體現“三個新”,構造新的普適理論、建立新的實踐規范、開辟新的技術路徑。通過科技創新,跳出以“殺毒滅馬”“亡羊補牢”“堅壁清野”為基礎的傳統安全模式,構建網絡空間的“第四安全范式”。
隨著人工智能代替人類大腦成為交通工具的決策主體,司機的雙手、雙腳、雙眼將從駕駛過程中被釋放,使得娛樂、社交、消費、工作等場景在出行過程中被徹底打開。
未來,自動駕駛技術將推動傳統車體革新,讓車內空間和布局更充滿想象力,打造迎合不同場景的移動第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