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網絡安全技術產品的服務化
云安全應用服務與用戶的需求緊密結合,如DDOS攻擊防護云服務、Botnet檢測與監控云服務、云網頁過濾與殺毒應用、內容安全云服務、安全事件監控與預警云服務、云垃圾郵件過濾及防治等。云計算提供的超大規模計算能力與海量存儲能力,能在安全事件采集、關聯分析、病毒防范等方面實現性能的大幅提升,可用于構建超大規模安全事件信息處理平臺,提升全網絡安全態勢把握能力。此外,還可通過海量終端的分布式處理能力進行安全事件采集,上傳到云安全中心分析,極大地提高了安全事件搜集與及時地進行相應處理的能力。
1. 云殺毒
云殺毒融合了并行處理、網格計算、未知病毒行為判斷等新興技術和概念,通過大量客戶端對網絡中軟件行為的異常監測,獲取互聯網中木馬、惡意程序的最新信息,傳送到服務端進行自動分析和處理,再把解決方案分發到每一個客戶端。
2. 云檢測
云檢測是以云計算為基礎的檢測方式,云檢測平臺采用了先進的物聯網技術、RIF 技術和云計算技術,將海量的檢測資源進行整合,從而解決各檢測資源存在孤島、不對稱問題。云檢測平臺的核心目的是既能夠圍繞客戶為中心,利用平臺提供的云計算中心進行高速處理分析,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傳統檢測的繁瑣步驟。云檢測平臺通過檢測的無人工干預保證了檢測結果的最大的公正性。
3. 云加密
加密存儲是保證客戶私有數據在共享存儲平臺的核心技術,是對指定的目錄和文件進行加密后存儲,實現敏感數據存儲和傳送過程中的機密性保護。根據形態和應用特點的差異,云存儲系統中的數據被分為兩類: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動態數據是指在網絡中傳輸的數據,而靜態數據主要是指存儲在磁盤、磁帶等存儲介質中的數據。
4. 云防護
云防護平臺通常是一個多層面、多角度、多結構的多元立體系安全防護體系,一般是由多個安全產品整合而成的全新防護體系,包括高防服務器、高防智能DNS、高防服務器集群、CDN 防御主機、BGP 防御主機、集群式防火墻架構、網絡監控系統、高防智能路由體系等組合的一套智能的、完善的、快速響應機制的云安全防護服務框架。
02 云計算安全服務的應用現狀
云服務生態日趨完善,但云安全生態仍處在初級階段。統計顯示,每增加1%的云端存儲服務,數據外泄的機率就上升3%,云端業務的攻擊威脅就會越來越大。因此,國內外主流廠商開始對云安全防護體系開展研究。亞馬遜的AWS云安全解決方案包括自動安全評估、密鑰管理、Web應用防火墻和身份管理等,以及新型安全定制托管服務。Google在2017年初發布全球基礎設施安全方案,采用層次化遞進設計,從硬件基礎設施、服務部署、用戶身份、存儲服務、網絡通信和運營安全5個層面,為全信息處理生命周期提供安全保障。百度云安全主要針對云客戶提供定制的安全服務,保護云服務器、負載均衡等資源不被攻擊者惡意侵入,保證客戶上層業務應用的安全性。阿里云安全主要從網絡層到數據層、從內部視角到外部視角,均部署防護和監測體系,目標是讓外部攻擊失效、讓內部弱點無處可遁。騰訊云平臺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實時監控和離線分析,為應用提供業務安全、信息安全、運維安全3個層面的安全服務。360推出面向物理層、虛擬化層、平臺層、應用層等多層、多維度的安全防護體系,提出防護手段和工具一體化聯動的協同安全方案。
目前全球云安全服務市場規模大約為 36 億美元,整體的云安全服務市場規模增長將會達到23%,預計到2022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20億美元左右。聚焦到國內,呈現出兩個特點:(1)國內云計算整體的市場規模占全球總規模的絕對值相對較少,但增速顯著快于全球的平均增速,顯著說明了國內云計算正處于爆發期;(2)云安全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的市場規模會隨云計算市場增長而快速崛起。
03 云計算安全服務的發展趨勢
當前,越來越多未使用云的企業選擇將部分業務遷移至云上,以前對云稍作嘗試的企業也越來越加深對云的使用,將更多的業務放在云上進行。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往云上聚集,云服務提供商對云上業務、數據的安全所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勢必會對安全問題更加謹慎,將與專業的云安全提供商進行更密切的合作,所以來自云服務提供商的安全需求將進一步釋放;另一方面,云上的安全責任是云服務提供商與租戶共擔的,所以企業級客戶對云安全的需求也將持續增加。
從技術發展的趨勢看,終端殺毒、防火墻、IPS、Web 安全等傳統安全解決方案,其基礎理論都基于邊界安全與已知威脅的靜態被動防御模型。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未知威脅增多、網絡邊界模糊化,基于靜態、被動的安全防御思維與模型已不能應對當前日益復雜的網絡攻擊環境。因此,徹底打破傳統安防體系,變被動防御為主動感知和主動防御,是面向互聯網+應用亟需突破的云化安全服務趨勢。
傳統數據中心的防護大多采用“封堵查殺”等被動應對式的防護模式,無法滿足云數據中心的安全需求。從外部看,黑客組織可長期針對云服務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高級持續性威脅;從內部看,云計算的開放性、虛擬化等技術讓云數據中心更容易處在動態變化中,針對云服務的“客戶鏡像篡改”“主機租戶攻擊”“虛擬機篡改”等惡意威脅越來越多。
對此,在國際上,Gartner于2016年提出了“自適應安全”的防護模型,并將其列為2017年十大技術趨勢之一,它認為以往重防守、堆設備的防護思路已無法抵御復雜攻擊,而是更多地強調了檢測、響應和預測的安全閉環能力,認為軟件定義安全將成為一種支撐性的平臺革命;在國內實踐方面,如綠盟科技于2015年發布智慧安全2.0的戰略目標,意在實現自動化的安全產品閉環,也提出了軟件定義安全和安全資源池化等安全服務云化方案。
總體而言,自適應安全將形成一套基于安全防護能力閉環的主動防御體系,但仍缺乏系統化的整體研究方法,即系統全面地研究云數據中心的安全態勢感知與動態重構等關鍵技術,進而實現對云服務系統安全威脅的主動與縱深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