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半導體行業是個非常專業的領域,但是這個領域的一些專業名詞卻是家喻戶曉,比如理發時,理發師會跟我討論光刻機,連保潔阿姨都會問,后摩爾定律時代應該買什么股票。”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理事長、長電科技董事兼首席執行長鄭力在2021年世界半導體大會的論壇上分享了這一體會。誠如鄭力所言,對于半導體行業的關注已經不僅僅在于業內人士,真正全民關注半導體行業的時代在悄悄來臨。
但是,目光聚焦在哪里?答案在于一場行業大會。
6月,金陵草木香,古都江水盛。由江北新區管委會聯合主辦的世界半導體大會已經舉辦至第三屆,再一次,高朋滿座,思想激蕩,世界半導體行業的目光聚焦到活力四射的江北新區。
“今天我們在江北新區這個離未來最近的區域談論芯片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在最合適的地方談論最合適的話題。”芯華章科技董事長兼CEO王禮賓說。2020年3月,芯華章帶著“開啟中華芯片產業嶄新篇章”的美好寓意,在南京江北新區成立。去年下半年,芯華章先后完成三輪億元級別融資。就在上個月,這個被看作中國EDA軟件和系統領域希望的“潛力股”,完成超過4億元Pre-B輪融資,累計融資金額超12億元。
而像創始人王禮賓這樣,在行業發展最前沿的業內人士,不僅在這場大會上分享了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還以自己切身體會為江北新區產業生態圈代言。未來,芯片制造也會像搭積木一樣的靈活,并且“這個未來不遙遠,我們也有信心讓EDA2.0誕生在中國,誕生在離未來最近的地方。”王禮賓補充道。
在封裝領域,如果說當初切割芯片類似于制磚工人,那么現在的先進封裝就像建筑工人,這個行業正在進入“建筑師”階段,就是“異構集成”,微系統的集成階段。
熱門行業更要有冷思考。在眾聲喧嘩中怎么堅定半導體產業發展方向?怎么保障產業發展優勢?怎么吸引產業人才落戶?
在高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微納電子學院院長吳漢明提出了這樣的觀點,現在國內認認真真做芯片的地區還是太少了,產能是提升競爭力的王道,對于本土企業而言,一定要先把產能做上去。同時大家要認識到,芯片產業的發展,全球化是不可替代的途徑,本土企業國際化、國際企業本土化是方法論。對于促進芯片產業發展的地區而言,還要公共研發的平臺,給企業以發展的便利。
要想贏得一場比賽,除了要有腳踏實地、前赴后繼的實戰團隊,還要有高瞻遠矚、謀篇布局的頂層設計。
江北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陳潺嵋在主旨演講中呼應了專家的觀點,她介紹,在短短幾年內,江北新區集聚了集成電路上下游企業500余家。2020年底,產業規模已突破500億元,同比增長63%。今年一季度,新區集成電路全產業鏈實現同比增長56%。新區還開放了超過萬臺的大型儀器設備供企業共享。同時,舉辦世界半導體大會本身也是江北新區營造創新生態的舉措之一。
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充滿機遇,充滿挑戰,江北新區發展“芯片之城”的定力從未改變。市委常委、新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羅群說,新區芯片產業去年的產值是500億元,到2035年要達到3000億元。新區一方面堅持發展自主可控的信創產業,一方面積極展開國際合作,整合全球的創新資源打造具有競爭力的“芯片之城”。
新華日報日前發表時論,提出用好“澆地”與“澆苗”的辯證法,“澆苗”,指的是管理者把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為少數企業尤其是重點企業做好服務上;“澆地”,則是指管理者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率為重點,著力為各類企業打造適宜發展環境。“澆水”里也有辯證法,也要處理和把握好局部與整體、重點與一般、眼前與長遠的關系,自覺多做打基礎、利長遠、惠整體的工作。
江北新區在發展芯片產業時,遵循的正是打基礎、利長遠、惠整體的思路,新區正在全力打造主體融通、要素融匯、文化融洽、全球融合的“四融創新生態”,致力于在完善產業鏈和生態圈的過程中持續營造創新的空氣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