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據外媒報道,華為正計劃在上海建設一家不使用美國技術的芯片工廠。該報告稱,華為的目標是在2021年年底前為“物聯網”設備生產28納米,到2022年為5G電信設備生產20納米。
該報告稱,華為沒有芯片制造經驗,該工廠將由上海市政府支持的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國際復興開發銀行)運營。
據悉,該工廠將從低端45納米芯片開始做起,目標明年底之前實現28納米芯片制造,2022年底之前升級到用于5G電信設備的20納米芯片。而45納米工藝曾在10年前用于生產蘋果iPhone 4所用的A4芯片。目前華為Mate 40系列已搭載5納米麒麟9000芯片。
受禁令影響,華為高端手機芯片已斷供。為了解決芯片危機,華為曾考慮尋找替代方案。但是,目前中國內地規模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最先進的工藝是14納米,和最前沿的5納米工藝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長遠來看,并不能滿足華為的需求。更嚴峻的是,近日中芯國際也遭到美國封鎖,部分供應商向中芯國際供貨被加強管制,未獲許可不得供貨。
來自美國金融咨詢機構 Bernstein Research 的半導體分析師 Mark Li 認為,華為有可能實現這個芯片自產計劃,但大概需要兩年時間。
Mark Li 還表示,雖然華為制造移動基站所需的芯片理想情況下應采用 14nm 或更先進的工藝技術,但使用 28nm 是可能的。他表示:華為可以彌補軟件和系統方面的不足。與海外競爭對手相比,中國生產商可以容忍更高的成本和運營效率低下。
至于這一計劃的實施,Mark Li 認為,這樣一個設施很可能是由來自不同中國供應商的設備組合而成,比如 AMEC 和 Naura,再加上一些它們可以在市場上找到的二手外國工具。
據內人士的說法,華為計劃最終在其國內生產設備上完全配備中國制造的機器,但有分析師指出,這一目標尚需數年時間。
據官網介紹,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有限公司(ICRD)成立于2002年,ICRD由中國集成電路相關企業集團和高校聯合投資組建而成。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位于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地理位置毗鄰華力微電子和中芯國際。ICRD建有中國12英寸開放式集成電路先進工藝研發和裝備材料試驗平臺,凈化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研發環境及管理系統和大生產線完全匹配,可實現硅片無沾污進出和工藝流程無縫銜接,加快了技術研發和驗證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