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8月3日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介紹,工程建設提前半年完成,彰顯中國速度。“北斗三號2009年11月啟動建設。10余年來,工程建設歷經關鍵技術攻關、試驗衛星工程、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完整系統五個階段,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開通全系統服務。建成即開通、開通即服務,工程建設取得巨大成就。”
據悉,北斗三號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實現自主可控。400多家單位、30余萬科技人員集智攻關,攻克星間鏈路、高精度原子鐘等16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突破500余種器部件國產化研制,實現北斗三號衛星核心器部件國產化率100%。
附:北斗研發建設歷程
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也是繼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歐盟GALILEO之后的第三個成熟的衛星導航系統。
1970年,中國開始研究衛星導航系統的技術和方案。在北斗問世之前我國所使用的定位系統為美國的GPS,這使我國處處受限。1993年,我國的“銀河號”貨輪在向伊朗運送貨物時,被美國攔截,美國給出的理由是,認為中國從事正常貿易活動的“銀河”號貨輪向伊朗運輸制造化學武器的原材料。面對美國的無端指控,我國的貨船不予理會。但是美國直接切斷貨輪所在海域的GPS信號,致使該貨輪無法確定位置及航向。該貨輪進而被美國兩艘軍艦和五架直升機在印度洋上攔截了三周。最終中國妥協,該貨輪在沙特海軍基地接受美國的登船檢查,檢查結果是根本沒有違禁化學原料。
該事件加速了94年啟動北斗一號系統工程建設的計劃形成,中國政府正式批準了陳芳允院士的“雙星定位系統”的方案,啟動了北斗衛星導航試驗系統(北斗一號)的研發建設。2000年,我國發射2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建成系統并投入使用。我國的授時,信息發送等功能由原先的GPS轉變成北斗傳輸。
2003年,歐洲空間局正式批準了伽利略定位系統的第一階段計劃,歐洲的定位導航系統正式進入排程。
隨后,德法意三國作為該系統的最大投資方,發現該系統研發困難,美國五角大樓曾致信歐盟國家的國防部長,警告說歐洲正在發展的伽利略全球定位系統將與北約類似的軍事系統發生沖突。因此在內困外患的情況下,德法意三國急需找到另外的投資方,緩解資金壓力,而當時中國也不想受制于美國的GPS系統,想要研發屬于中國的獨立定位系統,但是受限技術和資金,無法進行獨立自主的研發。
伽利略系統
一拍即合中國出資加入該項計劃,中方技術人員也可以趁此計劃學習定位系統的相關技術。可惜中國出錢還被排除在核心技術之外,自感事情不妙的中方遂決定退出該項目,2.3億歐元也打了水漂。有感屢屢遭受外國牽制的中國,決定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建成屬于自己的定位系統。
2004年,啟動北斗二號系統工程建,并于2012年年底,完成14顆衛星(5顆地球靜止軌道衛星、5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4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發射組網。北斗二號系統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為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2009年,啟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北斗三號系統在北斗二號系統基礎上,增加了用戶體驗更佳的服務信號。該信號不僅性能更優,與其他系統信號兼容、互操作程度也更高,實現了更高精度的星載原子鐘和星間鏈路技術,高精度時空信息服務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中國始終秉持和踐行“中國的北斗,世界的北斗”這樣的發展理念。2018年,我國北斗三號組網全部完成。這標志著從此刻開始,北斗定位系統不再是中國北斗,而是世界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