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技術應用》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電子元件 > 其他 > 從跌入谷底到市值暴漲300倍,中芯國際背后的資本故事

從跌入谷底到市值暴漲300倍,中芯國際背后的資本故事

2020-07-16
作者: 韋世瑋
來源: 芯東西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508.jpg

  芯東西7月16日消息,今天上午9點30分,中國大陸半導體行業市值最高公司中芯國際正式登陸A股科創板,按發行價27.46元/股開盤,開盤后股價猛漲245.96%至每股95元,市值飆升至6780億人民幣,隨后走勢開始過山車式波動,其中跌幅達15%。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612.jpg

  H股方面,中芯國際港股市場短線跳水,跌幅超11%。截止發稿,中芯國際科創板股價為87.13元/股。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626.jpg

  作為國產芯片代工制造替代產業中的龍頭企業,中芯國際在A股科創板二次上市的進程受到了各方極大關注,甚至帶動了芯片股的又一波熱潮,而它一路充滿波折的發展歷程也已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在無數講述中芯國際的成長故事中,或人物、或技術的情節已被消費得太多,這次智東西將從資本故事出發,看我國芯片代工第一巨頭是如何經歷從上市初期的400多億人民幣市值,跌至連零頭不到的20多億市值低谷,再創造12年市值暴漲300倍的高光時刻?

  我們發現,中芯國際一路曲折成長的背后,聚集了國家各路大基金、大唐電信等國家隊資本,以及華登科技等國內外一系列風投企業的青睞。

  在中國半導體產業代工領域承前啟后的這一重要時刻,智東西通過回望中芯國際漫漫二十載的資本變化,以此為線索進行層層剖析,逐漸摸索出一個代表我國半導體企業在新時代變遷的典型資本故事。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654.jpg

  ▲中芯國際位于上海的晶圓廠

  01

  2000年~2003年:中芯國際初長成

  2000年,當大股東將張汝京一手帶大的世大積體電路公司重要股權賣給“宿敵”臺積電時,被迫出走的張汝京單刀直入攻進了當時剛剛萌芽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開始謀劃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

  那時的上海正值浦東大開發浪潮,對科技工業的發展提供了一系列有利的鼓勵政策投資環境,在高新技術領域承接著通用汽車和國家909工程兩大項目。中芯國際的出現,讓當時的上海看到了新的科技產業發展方向。

  經過數月的團隊組建和資本籌集,2000年12月,張汝京手握14.8億美元資金,在開曼群島注冊中芯國際,一面屬于上海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新旗幟緩緩升起。

  但張汝京創立中芯國際初期,其14.8億美元背后的出資人結構非常分散。

  據當時媒體分析報道,中芯國際初始的16個股東覆蓋中國大陸、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包括上海實業、北大青鳥、華登國際、摩托羅拉和漢鼎亞太等公司及投資機構,而這也為中芯國際日后的高層內斗埋下了不安的種子。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816.jpg

  ▲中芯國際初始股東結構示意圖(數據來源于網絡)

  成立后的中芯國際似乎一直在挑戰“中國速度”。

  從2000年8月開始打樁建廠,到2001年9月第一片0.25微米以下8英寸晶圓進入試產階段,中芯國際只用了13個月。20年前13個月的建廠速度,可絲毫不輸今年特斯拉被吹上天的上海超級工廠建廠速度,后者也僅花了一年時間。

  相比之下,中芯國際的集資速度更加強勁,從成立到獲得A輪融資僅耗時9個月。

  2001年2月,中芯國際獲得DCM中國投資的數千萬美元戰略融資,并在7個月后直接拿下由上海實業、華登國際和張江高科等多個單位投資的10.19億美元A輪融資。

  但這對剛剛成立的中芯國際來說,還遠遠不夠。

  緊接在同年12月,中芯國際宣布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4家金融機構,簽訂總金額4.8億美元的聯合貸款合同,以此加速其在張江高科技園區規劃集成電路(IC)制造廠的建造進度。

  基于前期的大量資金的投入和研發加速,2002年8月,中芯國際正式宣布其0.18微米CMOS邏輯制程通過全面技術認證,并成功實現量產。

  中芯國際亦成為我國第一家可提供0.18微米制程技術的芯片代工廠商。

  隨著首次量產的實現,中芯國際從2002年起也開始釋放相關營收信息。歷史數據顯示,2002年中芯國際總營收5030萬美元,凈虧1.026億美元。

  對于半導體行業前期發展所需投入大量資金而造成的入不敷出,中芯國際能做的,只有讓研發和量產更快些,虧損更少些。

  實際上,長期利潤虧損也將成為中芯國際之后近十年的財政狀況,不過這些都已是后話。

微信圖片_20200716100912.png

  ▲中芯國際2002年至2019年整體營收情況

  時間來到充斥著非典焦慮和消毒水味兒的2003年,這對成立第三年的中芯國際來說,既是首次IPO前資本大量涌入的重要節點,也是自它從成立以來就一直窮追不舍的那股陰霾與陽謀的爆發。

  一方面,中芯國際融資不斷,在9月成功募資6.3億美元后,再度獲張江高科增資的1200萬美元,并于12月成功完成B輪融資6.36億美元,由漢鼎亞太、DCM資本、祥峰投資和華登國際等機構投資。

  另一方面,張汝京前東家的老對手臺積電一紙訴狀將中芯國際告上了法庭,起訴中芯國際侵犯其專利權并竊取商業機密,歷時6年的專利戰正式開打。

  這時,已是中芯國際上市前夕。

微信圖片_20200716101103.jpg

  ▲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

  02

  2004年~2009年:上市高光稍縱即逝,專利戰陰霾徹底爆發

  與臺積電激烈的專利戰并沒有成功阻礙中芯國際的上市。

  2004年,中芯國際終于迎來了第一次大爆發,于3月相繼順利登陸紐交所和港交所,共擬集資10億至15億美元,用于建造工廠并對基地進行改造升級等。

  從公司成立到首次IPO,中芯國際只用了4年。這一年,中芯國際的營收不僅比前一年翻了將近3倍至9.74億美元,營收利潤也首次實現正增長。

  同時在上市前,中芯國際也再次獲得了由上海4家銀行投資的2.85億美元,張江高科再次擴大增持。

  據市場研究機構IDC相關數據,在2004年第三季度全球芯片代工市場中,中芯國際產值成功超越新加坡特許半導體,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盡管離頭部玩家臺積電仍有較大距離,但中芯國際順利躋身全球晶圓代工市場前三,意味著我國大陸半導體產業離傲立于全球半導體市場的舞臺更進一步。

  喜的另一面是憂。

  臺積電的訴訟盡管沒有讓中芯國際上市的引擎直接熄火,但卻讓它在上市當天就出現大幅度破發,隨后一路下行。

  中芯國際和臺積電的“掐架”直到2005年5月才達成庭外和解。根據協議,中芯國際需在未來6年內支付1.75億美元的專利授權費給臺積電,相當于中芯國際2005年營收的15%。

  但這場專利戰并未真正結束。2006年8月,臺積電再次將中芯國際告上法庭,起訴其不遵守和解協議,在0.13微米工藝中繼續使用臺積電技術。

  這對當時盈利持續負增長的中芯國際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隨后,中芯國際市值持續下跌,甚至到2008年10月跌至歷史最低點21億人民幣,連當年剛上市的零頭都不到,直降95%。

  在此期間,中芯國際除了對外貸款所獲得的資金外,外部融資幾乎停擺,且公司股權超過5%的大股東僅有上海實業,持股10.94%。

  所幸在市值徹底跌至低谷后,國家資本親自入局為中芯國際站臺。

  2008年11月,大唐電信向中芯國際投資1.72億美元并建立戰略合作聯盟,持股16.57%,成為中芯國際最大股東,而大唐電信的實際控股人為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由國務院出資成立。

  直到2009年,積極反訴的中芯國際最終還是以賠償2億美元,授出約10%的股份告終。

  這一結果給中芯國際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是公司大股東結構形成以大唐電信、臺積電、上海實業“三權分立”的局面,分別持股16.53%、11.11%、10.07%;二是時年61歲的張汝京再度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立的公司,出走中芯國際。

  至此,中芯國際與臺積電長達6年的專利戰終于結束。

  03

  2010年~2014年:元氣恢復期

  在國有資本的撐腰下,元氣大傷的中芯國際開始步入重振士氣的階段。

  股權方面,從2010年起,中芯國際開始對股票重新進行配售,不斷弱化臺積電持股比例。

  與此同時,2011年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投公司”)宣布投資2.5億美元進入中芯國際,直接獲得11%以上的股份。作為一家大型國有獨資企業,中投公司的入局進一步削弱了臺積電在中芯國際的話語權。

  直到2012年,中芯國際最大股東仍是大唐電信,持股19.27%,其次中投公司、臺積電和上海實業分別持股11.27%、6.7%、5.73%。

  另一方面,中芯國際的董事會也歷經了一場重大變革。2011年,在中芯國際董事會激烈內部斗爭和前董事長江上舟辭世的困境下,新任董事張文義引薦55歲的“前元老”邱慈云上任中芯國際CEO,開始迅速穩定中芯國際內部形勢,努力扭轉長期虧損的局面。

微信圖片_20200716101646.jpg

  ▲中芯國際前CEO邱慈云

  隨后幾年發展,中芯國際的內部股權調整和董事會斗爭逐步進入尾聲。

  股權方面,2013年,臺積電股份占比已被壓縮到5%以下,歸為“其他股東”之列,真正失去在中芯國際的主要話語權。

  接著在2014年,上海實業也退出“主要股東”之列,中芯國際主要股東只剩下持股18.95%的大唐電信,以及持股10.81%的中投公司。

  在中芯國際進行這一系列內部改革調整后,我們不妨將目光拉至國內整個大市場。不難發現,這時我國的IC產業已逐漸步入發展快車道。

  自2012年工信部頒布《集成電路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后,各地政府進一步加大IC產業扶持力度。

  實際上,我國IC產業真正被納入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是在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規劃了我國芯片產業長達15年的發展路線。其中要求到2020年,我國IC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縮小,全行業收入年均增速超20%。

  這一政策的出臺更廣泛地掀起了全國IC產業創新創業發展浪潮。同年10月,我國加大IC產業投資力度,成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宣布將以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重點投資IC芯片制造業,首批規模達1200億人民幣。

  實際上,國家大基金(一期)在中芯國際后面的故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這對已慢慢恢復發展元氣的中芯國際來說,無疑是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04

  2015年~2018年:國資加速入股,市值迎來小高峰

  國家IC產業大基金1200億的落地,其中一部分就砸到了中芯國際頭上。

  2015年,中芯國際宣布國家大基金將以每股0.6593港元的認購價,認購47億股新股份。在大唐電信和中投公司相繼為國資資金出讓部分股權的情況下,2015年國家大基金以17.59%持股比例成為中芯國際第二大股東,第一大股東仍為大唐電信,持股18.3%。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大基金一期除了最初對中芯國際的股份認購外,它在后續的累計投資中,對中芯國際的承諾投資更是達到了約215億人民幣。

  國家大基金的入股進一步加速了中芯國際的融資節奏,從2015年起,清華大學、黑巖集團(BlackRock)、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中國華馨投資公司相繼入股中芯國際,成為中芯國際大股東。

  到2018年,中芯國際內部持股超5%的股東已增至5家單位或個人,分別為大唐電信、中國華馨、國家大基金、清華大學、趙偉國,持股比例合計超64%。

  這一系列積極變化讓中芯國際也逐漸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除了積極建廠、迭代發展制程技術、擴大生產規模外,中芯國際也開始與華為、高通等芯片市場重要玩家擴大合作,推進各項代工業務的落地實施。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路資金密集入股、自身業務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中芯國際的市值也逐漸上漲并刷新紀錄,甚至在2017年11月達到市值669億人民幣的歷史小高峰。

  直到2018年,中芯國際的總營收同比增長8.4%至33.6億美元新高,將近是2002年總營收的67倍。

  05

  2019年~2020年:紐交所退市,奔赴國內A股火速上市

  后來的故事,我們已不陌生。

  在經歷了公司復蘇的小高潮后,2019年和2020年之于中芯國際,無疑是兩個重大的歷史轉折點。

  隨著2019年6月13日科創板正式開板,我國科技創新企業與資本市場進一步深度融合,大量科技企業開始籌謀搶灘上市科創板,中芯國際就是這股大浪潮中的一員。它還有一個獨特的身份——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A+H”紅籌企業。

  科創板正式開板的第二天,預告了一個多月的中芯國際正式從紐交所退市,進入美國場外交易市場交易,并向美國證交會申請撤銷注冊及終止其在美國證券交易法下的申報責任。

  與此同時,中芯國際的大股東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

  截至2019年底,中芯國際第一大股東為大唐電信和中國華馨并列,同時持股17%;第二大股東為國家大基金,持股15.76%。清華大學、趙偉國離開大股東行列。

  一面是形勢愈發激烈的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一面是加速推進的半導體國產替代化進程。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內外環境持續裂變的時間節點下,中芯國際下一步的走向,成為了影響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今年6月1日,中芯國際遞交給科創板的一份二次上市招股書,直接將半導體資本市場炸開了花。

  霎時間,無數產業投資者和媒體都將審視的目光重新聚焦在中芯國際,關于中芯國際的話題也在短時間內被眾人推上風口浪尖,大量相關報道、歷史起底鋪天蓋地而來。

  相比了解中芯國際一波三折的歷史故事,更多讓資本市場震撼的似乎是它從誕生起就刻在基因里的“中國速度”。

  從6月1日遞交申請書,3日后進行首輪IPO問詢,15天后通過上市委會議,3天后提交注冊,7天后注冊生效。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歷程,僅耗費了29天,就創下我國A股市場十年以來最快上市速度。

微信圖片_20200716101730.png

  ▲中芯國際科創板上市流程時間點

  資本方面,在中芯國際申請IPO前,就開始有資本不斷向中芯國際加大投資。

  今年5月,中芯國際宣布,國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電路基金二期分別向其子公司中芯南方注資15億美元和7.5億美元,加速擴張晶圓產能。

  在7月5日中芯國際披露的戰略配售信息中,其投資者陣容更是豪華,包括大唐電信、國家大基金二期、上海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聚源芯星等29家投資者。

  據了解,中芯國際IPO發行后,其大股東將由大唐電信和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組成,分別持股12.75%和11.82%,其他股東則占50.43%。

微信圖片_20200716101805.png

  資本市場對中芯國際的熱情直接催化了市值的爆發,其港股市值從6月1日的990.96億人民幣,暴漲2倍至上市前夕的2397.83億人民幣,是2004年剛上市市值的5倍,2008年市值最低谷的114倍。

  也就是說,如果有投資者在2008年中芯國際市值最低谷時買入其股票,且在十年間不曾賣出,現在就可以賺翻100多倍。

  如今的中芯國際,已然構建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半導體代工帝國,成為中國半導體代工業第一股。

微信圖片_20200716101820.jpg

  ▲中芯國際2004年至2020年歷史市值漲勢圖

  06

  結語:20載中芯資本路,時勢造英雄

  回看中芯國際20年來的漫漫成長路,從最初的上市破發到市值跌至零頭,再到如今市值瘋漲百倍;從創始人黯然出走到內部斗爭混亂,再到如今技術和管理人才濟濟,這是一部中國半導體人才篳路藍縷的創業史,也是一部中國半導體國產化發展史。

  在當下全球科技競爭加劇,我國高新技術仍與國外先進技術存在一定距離的環境下,中芯國際成功回歸A股市場,也讓我們看到了國產半導體產業不斷壯大和成長的積極態勢,而這也是我國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企業相互磨合發展,產生質變的一個縮影。

  但我們也需要冷靜、理性地思考和看待我國半導體產業實際的發展進程,以及褪去短期資本熱情濾鏡后中芯國際真正的市場價值。告別“捧殺”,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推進我國半導體產業的成熟和發展,才是未來實現加速超車的重要動力。

 


本站內容除特別聲明的原創文章之外,轉載內容只為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轉載的所有的文章、圖片、音/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權人所有。本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一一聯系確認版權者。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及時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以便迅速采取適當措施,避免給雙方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聯系電話:010-82306118;郵箱:aet@chinaaet.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网| 超碰色偷偷男人的天堂| 婷婷色香五月激情综合2020|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青青| 欧美日韩中文在线视频| 人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国产日本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久人妻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视频热|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四虎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一级高清免费观看| 中文字幕av无码不卡免费| 日本理论片午夜论片 | 里番本子库全彩acg亚洲|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网址| 一个人看的免费高清视频www|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老司机67194精品线观看| 国产精品乱码在线观看| 91大神在线看| 成人在线综合网| 中文字幕日韩理论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在线播放|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np视频 | 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91| JAPANRCEP老熟妇乱子伦视频|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2一8一teesex| 女人全身裸无遮挡图片|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日韩欧美三级视频| 久久综久久美利坚合众国|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五月丁香六月综合av| 欧美美女毛茸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