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醫療的概念并不新,對遠程醫療的探索也屢見不鮮,但業內人士還是認為,5G時代的來臨還是可稱為,為實現遠程醫療“注入靈魂”。遠程診斷、遠程手術在此前也多被提及,但受制于遠程實時操控對于網絡帶寬和時延的苛刻要求,例如,醫生手部動作、圖像傳輸、力量反饋必須達到高度同步,這在原有的網絡條件下難以實現。
5G技術的實現將改變這一切。大帶寬特性的5G網絡,能夠為現場音視頻和B超圖像的實時傳輸,提供數十兆的傳輸帶寬。同時低時延特性使得病人體表的力量反饋信號,在短短幾毫秒內就可以傳遞到醫生的觸覺設備。此外,超聲影像也能在5G網絡中實現云端的實時分析,多層次輔助醫生診斷。
中國移動官方微博顯示,華為與中國移動合作,助力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完成全國首例基于5G網絡的遠程人體手術——“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這場手術跨越近3000公里,醫生在海南,為遠在北京的患者實施手術。
遠程超聲診斷系統制造商華大智造提供的資料顯示,4月17日,國際首家5G遠程超聲門診在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正式成立并開診,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的醫生為約為330公里外西沙島礁的三沙市人民醫院的駐島戰士進行了遠程體檢。除四川省人民醫院在此次地震救援中采用的5G醫療救護車,上海、河南等地的醫療機構也都“試水”5G醫療救護車,通過救護車上的遠程診斷設備,提前對患者進行診斷,前移急救場景。
5G時代下的遠程醫療,業內也更多寄希望于它可以惠及分級診療,為城鄉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等問題帶來改變。
華大智造對記者表示,其生產的遠程超聲診斷系統主要作用是進行體外掃查,主要應用于腹部(肝膽胰脾)、泌尿(腎,前列腺)、淺表(甲狀腺,乳腺)、小器官、血管等的檢查。此系統在技術層面,較之傳統超聲診斷設備的突破,體現在對機械臂遠程控制系統的開發、實現人機交互與遠程實時打圖兩個方面。但華大智造同時也表示,此系統尚未正式投入臨床,該設備還未取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證(NMPA),僅可用于科研試用及應用研發。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許利群曾表示,現媒體上所見的“5G+醫療”的項目都還只是可行性研究,是點對點或小規模的專網試驗、試點、示范,距離真正的實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記者也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醫藥器械官網,沒有查詢到任何一款現已通過國家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可應用于5G醫療的醫療器械。
國家衛生健康委遠程醫療管理與培訓中心辦公室主任盧清君,在博鰲亞洲論壇全球健康論壇大會上表示,全國大部分實體醫療機構都部署了遠程醫療系統,但利用率不到20%。此外,國家早有規定,三年以上的主治醫生才可以參加互聯網診療,幫助專家整理病理,會診意見由高級職稱簽發。有了預約轉診,大病患者就可以從協同會診到轉診到住院,到最后的基層康復。但這些主治醫生的日常工作已實屬繁重,他們能分出多少時間與精力用于遠程診療也是對遠程醫療的另一考驗。“從我接觸到的醫院來看,大多數醫院都對遠程醫療感興趣并且持支持態度,但5G技術畢竟是新興事物,還有醫院對信號穩定性存疑,遠程診斷還好,要是在遠程手術過程中出現信號中斷,責任在誰?”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達其對遠程醫療具體落地景況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