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海外醫療興起,賽道內公司眾多,根據業務不同大體可分為:互聯網海外醫療服務平臺、海外醫療機構國內辦事處、傳統海外醫療服務機構,甚至還催生了專業的海外醫療翻譯公司。
“目前國內去美國的患者多數是晚期患者,患者疾病和疾病譜分布是比較相似的,比如肺癌患者是一個很大的群體,乳腺癌也是。除此之外,有些腫瘤雖然發病不高,但是由于治療方案的差異,導致患者出境,比如一些兒童癌癥,因為美國兒童眼癌摘眼率要比國內低。赴日本患者80%-90%都是去做質子重離子治療,這部分患者是因為日本價格比國內便宜。”QTC Care創始人兼CEO陸奕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目前跨境醫療患者群體構成時表示。
海外醫療按患者需求可分為重癥疾病、醫療美容、海外體檢和保健。數據顯示,重癥醫療服務在占到全部市場的40.2%,其次是海外體檢、生育輔助等。雖然重癥醫療服務市場占有率最高,但其面向的患者群對企業團隊要求最高,并且單次出境上百萬的成本,也讓重癥患者出國轉診市場被牢牢限制在一線城市的高凈值人群中。
“我們希望用金融來撬動控費,通過和保險產品的結合,把最好的服務治療費用降下來。”陸奕表示,在跨境醫療服務和保險結合后,能夠大幅降低患者醫療支出。重癥跨境醫療賽道對于企業來說患者場景小,團隊專業性要求高,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各出境醫療服務機構或是同保險機構合作,或是開展國際遠程醫療,以期望能夠將業務拓展到二三線城市,拓展目標客戶群體。
“目前從我們這里購買保險的人群看,非常多的一部分是中產階級,不是最富裕的那部分人,保險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是這些購買人群,必然導致未來可能五到十年之內出境就醫的人群背景會變得(和以前)比較不一樣。”陸奕說。
此前重癥患者選擇跨境醫療服務多是由于國外藥物上市速度快,有更多的藥物和治療方案可供選擇。近年來,國內新藥審批加速,不少腫瘤藥物已經進入國內,對于腫瘤患者來說,一個相對更經濟的選擇是線上接受國內外專家的遠程會診,之后在國內接受治療,能夠節省大量醫療費用外的額外開支。
我們的核心方案設計中,非常關鍵的就是中美專家的聯合會診,如果國內有同樣的藥物可以使用,我們會建議讓國內的專家在國內進行方案執行。這也是我們和新里程合作的一個特別大的基礎,我們在新里程會診的病人,都會邀請他們的主任參加到會診中來,和美方專家進行探討,最終選擇一個對于患者最切實可行的落地方案。跨境醫療不單單是把中國病人送到美國去,更多是把中國的優勢和美國的優勢結合起來,尋找到一個最好的,最合適患者的治療方案。
此前易觀和春雨國際對于出境患者主要擔憂問題的調研結果顯示,72%的跨境醫療患者對于歸國后的病情跟蹤都有所顧慮,春雨國際也試圖在國內建立診后場景,進一步完善服務鏈條,形成全流程層面對患者的保障。在上述調研中,有42%的患者關心醫療費用的問題,擔憂程度排在護工安排和病例材料的醫學翻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