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政府將華為列入管制名單,推出一系列針對其的制裁措施,EE與Vodafone兩大英國主流通訊運營商也相繼宣布暫停開售華為5G手機,ARM公司與華為的合作,遏制政策層出不窮……5G前夜,短兵相接的博弈不斷,中國在步入世界科技強國之林之時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倒逼我國各大企業突破技術封鎖,加強自主知識產權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
人民日報發文表示:“華為遭遇的“極限施壓”再一次證明,中國不可能買來一個現代化,只有堅持科技自立,把關鍵技術、核心裝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邁出高質量發展的鏗鏘步伐。”
在美國政府的禁令之下,美國各家半導體公司都停止對華為供貨,此舉之所以會引起軒然大波,正是因為我國芯片市場規模巨大,但核心技術仍受制于人,需要靠大量進口。
中國的計算機產業起步晚于發達國家,因此為了節省研發成本和投入,我國的第一批計算機企業大都選擇進口國外芯片來做自己的核心芯片,而非自主研發,這就造成了后期我國的芯片技術受限于國外的局面出現。
美國的禁令一經發布,華為便回應以:“極限生存的假設成為現實”,預示華為對此已做過未雨綢繆的準備,經歷了漫長十年打造的華為海思半導體,將繼續為華為提供芯片支持。
華為海思前身為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2004年,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找到現在的海思總裁何庭波,讓其研發芯片,以減少對美國芯片的依賴。這準備一做就是十余年,過程中經歷了無數外界的質疑和非議,但何庭波仍舊堅持研發,任正非也一直支持著她,為期提供研發資金,到了2013年,華為海思才終于實現盈利,其自主研發的手機麒麟芯片甚至能夠趕上行業龍頭高通。
華為之所以有底氣面對大國的芯片斷供,正式走向科技自立之路,正是因為華為海思這十余年來,忍受著孤獨和艱辛,始終堅持自主創新和研發。這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要想實現科技強國,必定要先實現科技自立,未來已至,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即,在科技自立的道路上,只有迎難而上,克服技術壁壘,我們才能擁有足夠的底氣和實力屹立于世界科技強國之林。